兩岸貨幣清算協議後一個月就訪台的美國選擇權協會,主要動機是著眼於中國潛在的選擇權商機,試圖來台發展合作管道。台灣金融業者除了積極運作人民幣業務,和外商合作切入中國市場也是另一種經營路線。
十月十七日,一場「選擇權商品戰略合作研討會」在台北召開。會中,美國選擇權協會(OIC)總裁吉娜.麥克法登(Gina McFadden)強調:「希望展開與台灣業者的選擇權教育推廣,連結台灣前進中國。」她是誰?一個專門經營美股股票的選擇權交易組織,和台灣市場的關聯向來不大,為何兩岸貨幣清算協議通過才一個多月,她便急忙趕來台灣探路?
為美國金融商品探路
其實,美國選擇權協會來頭不小,背後實力更驚人,它是全美九個選擇權交易所,及全球最大的選擇權結算公司組成的組織,光是股票選擇權相關商品,去年九個交易所的合約總成交量便突破四十五.六億口,稱呼吉娜是掌管全美選擇權商品發展的「女王」,絕不為過。
這位「選擇權女王」此刻注意到台灣,主因是中國逐漸敞開金融市場門戶,台灣也在此時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台灣金融業者的價值突然被放大。
儘管中國尚未開放選擇權交易,但吉娜直言,此行是先以教育訓練為合作主題,希望未來與台灣業者創造更多機會,一起開拓中國商機。
只是今年以來,大陸A股堪稱全球表現最弱的股市之一,盤整已久的上證指數兩千點「鑽石底」一再受挑戰,這個讓投資人失望透頂的股市,熱度較往年大為降低;對台灣衍生性商品業者而言,商機何在?它又有什麼吸引力,使美國選擇權協會不遠千里而來?
「當初中國期貨交易所成立時,參考許多台灣的制度,未來大陸開放選擇權交易,對於台灣業者而言,是一大契機。」群益期貨董事長孫天山認為。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則指出:「台灣發展選擇權商品的歷史超過十年,陸客來台除了買鳳梨酥,可否也投資台灣本地獨創、或兩岸互相掛牌的金融商品?這其實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機會」。
吉娜的看法更樂觀,她指出:「以美國本土為例,選擇權投資人雖然只占總數的二%至五%;但交叉比對可發現,這群投資人不僅教育程度較高,擁有更多可支配資產,投資行為也比其他族群更加主動、進取。」
台灣是夥伴也是跳板
她進一步分析,協會成立二十年來,今年已確定成為總成交量第二高的年度,這意味著經過金融海嘯衝擊,投資人對股市越來越保守,從退休基金到散戶都了解到,投資不能只懂得作多股票,依個別需求為資產部位避險,是確實有必要的。
如果將吉娜提到的比率套用在中國,以A股市場有效帳戶一.四億戶計算,最頂級的A股交易者至少有三百萬戶,在股市行情慘淡的當下,這群手持人民幣、正為資金去處苦惱的大戶們,無疑是美國選擇權協會眼中的最佳客戶。
「我們的宗旨是提供投資人教育和免費諮詢課程。不過長期而言,等他們建立操作習慣之後,投資人終究會到交易量最大的美國選擇權市場下單。」吉娜不諱言,美國選擇權協會來台,就是要趁著台灣業者推廣人民幣業務時,建立雙方連結,藉此增加對中國的了解,以便抓住最佳時機,達成拓展市場基礎的戰略目標。
其實在美國選擇權業者的眼中,中國股市的發展程度,已經接近一九七三年美國開放選擇權交易時水準,因此,積極來台尋找夥伴只是他們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要與更多中國期貨同業建立交流管道。
美國選擇權協會資深顧問陳宏久舉總市值為例,二○○七年A股總市值為四.五兆美元,經歷數年修正後,目前滬深兩交易所市值約為三.四兆美元,接近美國紐約交易所當年的三.九兆美元。
再者,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突破二四○○家,比美國當年的一五○○餘家更多,因此被認為具備開放選擇權交易的條件。陳宏久指出:「美國選擇權市場開創於一九七三年,至於○七年的中國A股市場,很接近當時美國的水準。」
中國官方也深知,擴大金融市場是吸引更多外資的利器,因此正積極設計陸股的選擇權交易機制。陳宏久透露,中國證監會研擬的選擇權市場將上證50ETF、上證180ETF、中國石油及工商銀行等證券,作為首批開放標的。
此外,還將引進「投資者晉級計畫」,想參與選擇權市場的A股散戶,必須擁有至少一百萬人民幣保證金,同時還要通過資格考試,驗證過後的散戶才能成為合格投資人,以便控制整體市場的專業水準。
當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為了人民幣的合理匯率爭執不休,美國金融業已經用實際行動表達立場,商機何在答案非常明顯,拚命爭取人民幣業務的台灣金融業者,可不能放過這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