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鑽研歷史、開拓閱讀視野,羅伯特.席勒培養出和市場與眾不同的獨到觀點。如今面臨QE3與美國大選的衝擊,這位曾二次準確預言股市、房市泡沫的經濟先知,將為你揭開二○一三年全球經濟真相。
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耶魯大學校區內,有一條被十九世紀英國文豪狄更斯稱為美國最美麗的街道Hillhouse Avenue,即使入秋,仍有整片綠蔭圍繞,一幢又一幢超過百年歷史的古典建築則是佇立兩旁。
耶魯大學經濟系所的位置就在這裡,而其中一棟三層樓的低調白色建築,正是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辦公室的所在之處。
建築物的外觀稍有斑駁痕跡,進門前得穿過小小拱廊,室內老舊的木製樓梯則被往來腳步踩得喀吱喀吱作響。「這棟屋子是一八八四年建造,近一三○年歷史,但還不算最久的。」處在四周皆古蹟的環境,席勒相當熟悉且自在。
一邊走著,席勒一邊介紹身旁各個「古董」的典故,倒不是因為他在這裡任教已有三十年的時間,而是因為席勒本身就對歷史有著相當程度的狂熱。「我很喜歡歷史,當下的事情往往無法掌握,但歷史卻可讓你從過去的軌跡,找到未來可能發展的途徑。」
蒐集資料 準確預測網通泡沫與次貸危機
他能不斷在經濟研究上獲得印證,正是仰賴歷史。一九九○年代,他與同事共同創立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就是因為發現,股市指數可追溯至一世紀以前,房價卻毫無歷史數據可言。所以起初,只有翻遍舊分類廣告,找出部分毫無紀錄的城市房價,才得以建立起資料庫。現在這個指數已經成為國際媒體、金融機構,最為廣泛採用的房市景氣指標。
憑著大量蒐集歷史資料與數據的功力,席勒還準確預測了網通泡沫以及次貸危機。代表作《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甚至將時間拉回至一八八一年,追蹤過去股市本益比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加入人們從眾心理對股市造成的影響,直指當時的股市高漲已形成投機泡沫。
二○○○年三月推出此書之時,各界批評聲浪立刻湧現,有人毫不留情地嘲笑、謾罵,沒想到,當月即發生網通股泡沫化,股市一路走跌,再也沒人笑得出來,這本書則躍升《紐約時報》暢銷書。○五年,他再次運用歷史數據預測房市泡沫,並指出不只房價會崩跌,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衰退,隨後即發生眾所皆知的次貸風暴。
歷史成為他尋找未來方向的重要根據,而不斷追查真相的那股動力,則是受其超乎常人的理性頭腦影響。
他的理性思考,是童年養成背景的無限延伸。
「我的父親很久以前說過,千萬不要沉迷於體育節目,看別人運動沒什麼意思,只是浪費時間。」席勒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看別人運動不如自己起身運動來得有益,所以他從來不看體育頻道。後來,甚至連其他電視節目也漸漸不看了,「我不懂,看別人的故事到底意義在哪裡?過好自己人生不是比較重要嗎?」
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
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是席勒及其同事凱斯在1980年代末期一起研發完成,資料時間追溯至1987年。目前由標準普爾每月發布,指數涵蓋全美20主要城市房價,廣泛受到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引用,是公認最權威的美國房市指標。
實地觀察 找到成為經濟學家的人生志向
求學時期,曾經和同儕一起到場觀看足球比賽,他對場上的賽事一點興趣也沒有,反倒是拚命觀察場邊的群眾。「觀眾們的反應實在太有趣了,只是一場比賽,卻可以牽動每個人心情起伏,這種『非理性』的怪象太有趣了,讓我看得目不轉睛。」
席勒並非從小立定志向要成為經濟學家,直到十八歲,他都尚未決定大學主修的科目。「我實在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段時間,我幾乎什麼課程都想聽,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就是不想失去任何學習的機會。」他說,無論如何都要避免成為畫地自限的人,在開放的社會,應有無限的選擇空間。
感到徬徨的席勒,為了不輕易做出決定、不隨便找答案,在那段時間,徒步走遍附近大學校園,每一步都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我在想自己是否要當醫生?就繞到醫學院大樓,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走遍各個角落。」最後,竟然走到雙腳疼痛不已,必須到醫院求診。醫生告訴他,「你實在走太多路了!」不過,席勒卻沒專心聽,因為他一直忙著觀察醫生們在診間的事務。
當時席勒難以抉擇未來方向,卻很確定不要與父親一樣,成為企業家。席勒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後來自創公司,專為工廠建造工業爐,可惜生意不太理想。「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事情,但並非所有的價值都合理。」他認為父親有時太過為人著想,「或許並不適合創業、擔任企業領導者。」
席勒說,父親對他人生影響頗多,曾告誡他:不要相信名人或權威所說的話,而要相信自己的研究。他聽從了建議,也徹徹底底將父親的忠告烙印在自己的腦袋裡,「有多徹底呢?到後來,我連父親的話也不完全相信了。」
說到這裡,席勒起身翻了翻書架,找到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知名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著作《自私的美德》,「我父親非常崇拜她,甚至,我們全家都是她的粉絲,但我就是不認同她的理念,所以也常和父親對她的理念有所爭辯。」
大量閱讀 奠定行為財務學的卓然地位
除了經濟、歷史、哲學的書籍在席勒的辦公室裡隨處可見,他的書櫃上,還有許多關於心理學、行為學的研究,廣泛的閱讀與吸收,開啟了他對行為財務學的研究領域,成為早期推動此概念的學者之一。
席勒的妻子吉妮(Ginny)是位心理醫生,她受訪時說:「他熱愛閱讀,對任何事都感興趣。我讀研究所時,他就和我一起研究心理學。」因此,他的觀點往往異於一般經濟學家,常探討人類情緒與心理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曾表示,席勒比同期經濟學家做了更多研究,證明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
目前就讀耶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的學生凱文形容,席勒的授課內容和其他老師很不一樣,「除了引用很多歷史資料,有時聽他講授經濟學,又像是在上心理學或人類行為學的課,滿有趣的。」
「我從小就愛閱讀,整天就跑圖書館。」席勒說,讀小學時,母親因為腳傷而借了一本保健腳部的書籍回家,卻丟在一旁沒認真看,「我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然後再教媽媽怎麼治療。」席勒幾乎「無書不讀」,一般人覺得無聊的書,他都來者不拒。之所以接觸到經濟學,還是在高中時,隨手翻了哥哥放在桌上的《經濟學理論》一書,「經濟影響人類生活的力量之大,讓我充滿好奇。」
極度理性 推出可對房價走勢避險的期貨
在知識領域上勇敢、無止境地闖蕩,並不表示他在生活中同樣喜好探險。席勒形容自己是個極為「謹慎」的人,這充分呼應了他的「極度理性」頭腦。
他從不喝酒、也不喝咖啡,因為不願對酒精、咖啡因產生依賴;在冬日盛行的滑雪運動,他覺得太過危險、無法控制而極少參與。「連開車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的全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潛在風險。」正因人類行為難以預期,在他眼裡,每位行人、駕駛者皆暴露在風險之下。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所以在人行道與街道上,他選擇盡量放慢腳步與車速。
從說話語調沉穩、言談字字斟酌,都可感覺得出他謹言慎行的態度。現在他與友人共同成立的MacroMarkets金融科技公司,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房價指數期貨合約,讓人得以針對房價走勢高低避險。
「其實我並不喜歡對市場進行預測。」席勒說,當他在多數人中,持有不同意見觀點,都要做好被質疑、挑戰的心理準備。
其實早在兩次對於股市、房市泡沫提出警告之前,一九八○年代初期,席勒就曾大膽發表論文說明「市場效率」理論是經濟思想中最大的錯誤,引發當時相信股市投資人行為理性、市場總是正確無誤的經濟學家們猛烈抨擊。「所以我不是被笑兩次而已,應該是三次,」席勒挖苦自己說。「最後事實證明,人們並沒有他們想像中聰明。」
席勒坦言,發表的言論一開始沒人相信,的確相當挫折,「可我經過徹底研究,才說出認為對的事情。」尤其他面對的全是經濟學家、華爾街的金融專業人士,必須提出詳盡的研究與舉證。「我知道要打敗他們很難,但就算是聰明人,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輕忽不同的聲音,這就是人性,「而我所有的研究,就是為了超脫人性。」席勒頗有自信地說。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現職: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宏觀市場金融科技公司(MacroMarkets LLC)創辦人
經歷:美國經濟協會副主席、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席勒重要紀事
1946 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出生
1972 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展開教學生涯
1976 與當時研究心理學的吉妮結婚
1982 進入耶魯大學任教,開始積極寫作、發表研究論文
1991 與友人共同創辦Case Shiller Weiss公司,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
1998 憑藉《宏觀市場》(Macro Markets,1993)一書,獲得第一屆薩繆森(Paul Samuelson)傑出學術作品獎
2000 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五成
2006 預言房市泡沫已形成,未來不僅房價大幅下跌,還將引發衰退。○七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
2011 被彭博選為全球金融界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博士之家極度理性的感性生活
席勒喜愛探索各種領域知識,自然期望孩子也像他一樣博學多聞。在兒子10歲左右,他就拿通貨膨脹、CPI物價指數的線圖給他們看,並解釋給他們聽,雖然不太可能完全理解,「但我希望他們能試著懂得一些基本概念,或是產生興趣也好。」
如今,他的兩個兒子各為30歲與27歲,都已獲得博士學位,將分別擔任經濟學與哲學教授。
已經無須為孩子操心的席勒夫婦,於2009年在距離紐哈芬市10英里外的一座小島上,買了一棟度假別墅。每個周末,夫妻倆就一同搭船來到這裡,坐在岸邊聆聽海浪起伏的聲音,分享彼此所見所聞。
「遠離塵囂是這房子的美麗之處,」吉妮說,席勒不喜歡開車,這樣的度假方式最為恰當,「雖然他還是經常窩在屋子裡閱讀、寫作。」吉妮忍不住小小抱怨一下,但其實她相當了解先生的喜好:這幢房子建於1840年,年代久遠,甚至沒有傳統電力供應。
「這大概算是我人生中的一趟冒險吧!」席勒笑說,偶爾回歸19世紀的生活感覺很新鮮。只是極度理性的他,在乘船上岸的短短途中,仍會忍不住思考掉入海中的可能性。對他而言,就連嘗試感性地過生活,都有風險必須承擔!
▲席勒與妻子吉妮兩人分別在經濟與心理學術上有所成就,在相互學習、分享之下,走過30年的幸福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