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刺激可以減少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但是很難為經濟帶來持續增長的動力;中國經濟今天更需要結構性的突破。
每年五、六月的畢業季節,世界各地不斷上演著這種批發式的學位授受儀式,學位是學生們四年苦讀並通過各種考試之後獲得的。
如今,中國的發改委請各地政府將基建項目一併帶上北京來,以類似批發的形式,一次過地大量批出新的基建項目。根據發改委的網站資料,發改委一天批出上百個項目,這些項目是否真的像學生考試那樣,經受過適當的、多方位的論證和可行性研究,就不得而知了。
五月二十三日是中國宏觀經濟改革的一個轉折點,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會議上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國家發改委對審批項目的態度,隨後出現了重大的改變。
儘管有政府官員出面否認,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已經展開了一場全面的保增長部署。這些政策措施,涉及基礎建設、消費補貼、政策性住房等許多領域,旨在為放緩的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目前試圖對刺激性政策做量化分析還為時過早,不僅每個項目在細節上具有不可比較性,而且相信還會有新的措施出台。如果硬要做一個估算的話,筆者估計總規模大概在一兆至二兆元人民幣之間。這個規模小過二○○九年四兆元(最後地方政府花了近十四兆元)的規模,不過大過筆者之前的預期。在筆者看來,重要的不是規模與數量,而是北京在刺激經濟問題上的態度出現了改變。
資金供應,將決定此次財政刺激的力度與效果。與○九年的四兆元不同,當年的基礎建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此次中央政府的出資占據更重要的地位。不過中央財政撥款,多極有限,相當一部分資金需要出自地方政府與銀行。但是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銀行又只願意貸給信譽最佳的地方政府,所以筆者懷疑此次刺激,政府可能熱鬧幾個月後便失去動力。
無論如何,政府啟動財政刺激措施,對短期增長是有利的。它為下滑中的增長提供了一個底部,硬著陸的風險因此下降。但是,如果民間投資不跟上,光靠政策性投資,中國經濟難有像樣的反彈,刺激措施不過給低迷的股市打上一劑強心針。批發式地推出新基建項目,與在過剩行業建設更多產能,令筆者擔心新的不良資產。
政策刺激,可以減少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可以墊高下行週期的谷底,但是很難為經濟帶來可持續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今天更需要結構性的突破。開放服務業、打破銀行壟斷、打破國企壟斷、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才是引領中國經濟邁向新高峰的正途。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