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加速了經濟改革的步調,也抵銷了經濟危機帶來的衝擊,並創造了心的經濟成長動態。
到了一○年,歐債危機初起時,台灣的出口又立刻轉往新興市場,如中國、東南亞等國家。後來,中國為了吸收○八年和○九年政府在市場挹注的大量流動性,以及美國第二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造成的影響,而採取信用緊縮政策時,美國又因為經濟復甦而帶動台灣的出口。
台灣能避開這幾波劫難,穩定的經濟表現,並非純粹靠運氣,有幾項因素抵銷了可能的衝擊。
首先是,當前經濟發展呈現「半充氣氣球效應」(half-filled balloon effect)。簡言之,經濟趨勢傾向零和遊戲;當對債務人不利時,就是對債權人有利;反之,有利債務人時,債權人的權益就受損了。
過去那些借太多錢購屋的美國人,現在日子並不好過;但當初在房價高檔賣屋的民眾,卻發現目前不動產市場有不少物美價廉的標的。這是過去幾年來,美國和全球其他地區財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這樣也有助於美國較富有民眾,將資金投入經濟體之中,對整體經濟復甦還是有幫助。
至於歐洲方面,歐豬五國的苦難,尤其是希臘,帶動歐元的貶勢,並為德國的出口增添動能。
台灣面對全球經濟困局,出口動能還能維持不墜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台灣擁有具彈性的中小企業經濟結構。中小型企業禁不起巨幅虧損,因此面對經濟衰退時,必須快速移轉營運焦點,決策的執行力也較明快。
現今歐債危機尚未落幕,情況甚至可能更糟。專家表示,最近對希臘的金援規模還不夠,無法確保能夠解決堆積如山的債務;其債務重整計畫,可能在二○年之前,將希臘負債占GDP比重由現在的一六○%降至一二○%,等於現今義大利的負債水準。但就算降幅這麼大,整體負債率還是很驚人。
所幸這種悲慘景況只發生在希臘,不至於嚴重衝擊到全球總體需求。希臘萬一更進一步違約,甚至被踢出歐元區,也不會影響到全球經濟成長。
危機加速了經濟改革的步調,也抵銷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衝擊,並創造了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希臘和愛爾蘭的瀕死經驗,讓義大利和西班牙學會了敬畏上帝。南歐這些俗稱地中海俱樂部國家,在○二年搭上歐元順風車,減輕了信用成本,他們卻利用較低廉的信用成本來增加社會福利支出,而非用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如今,這些改革即將啟動,服務業也可望更進一步開放,這些都可提高泛歐洲的經濟效率。
儘管這些改革可能得耗時數年,才會對全球需求產生效果,但別忘了,美國也是花了好長時間才重回成長軌道;而我們現在正在享受美國復甦的甜蜜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