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放緩導致資金需求下降,下調存準率,減少了經濟應著陸的風險,也是貨幣環境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中國在三月五日全國人大召開之前,調低存準率,明顯有較強的政治意圖,旨在穩定經濟,振奮股市。不過,在筆者看來,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更多是一個技術性的安排,這並不代表中國的貨幣政策有實質性的變化。
由於監管條例的改變,銀行過去在資產負債表外進行的許多經營活動(俗稱「影子銀行」),被要求列入銀行表內。如果存準率不做調整,擴大了的基數意味著事實上的上調存準率,表示銀行流動性的進一步收縮。
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不過是將近期公告的其他措施對流動性的影響中性化。筆者相信,在今後兩個季度,存準率有空間再下降兩次,每次五○基點。同時,筆者認為利率的下一個動作,將是加息而非減息。
中國的利率,從歷史水平來看,正處在超低的位置,與經濟增長以及通膨狀況處於不相稱的水平。利率不上升,銀行儲蓄搬家只會愈演愈烈。利率不上升,資金價格信號錯誤,全國便是一片炒風,沒有人願意投資實業。
筆者看來,中國的利率正常化必然發生,只是時機取決於國內的增長風險,以及外部的金融系統風險。假定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在年中觸底回升,加息最早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更可能在明年上半年。
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與提高利率,看似矛盾,其實是政策工具組合的有機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十八個月,調整流動性幾乎靠拉升存款準備金率獨力完成,其結果是銀行體系內的可動用流動性陡降。
銀行繼續將最好的服務留給最好的客戶——大型國有企業,於是許多其他企業跌出了銀行信貸網。然而,這些企業仍有融資的需要,於是民間借貸盛行,民間借貸利率飆升,官方利率對整個經濟的代表性下降。
高利貸的蔓延,對中國經濟的穩定和金融體系的安全,無疑是一大威脅。北京的拆彈辦法,就是推進貨幣環境正常化,允許銀行多貸一些,允許利率再高一點,將體外循環的資金和金融活動,拉回到銀行體系內,拉回到監管範圍內。
而且,這次加息,可能會以利率市場化的名義進行。引入競爭後,銀行利率的上升幅度和息差的減少,估計均會大過政策利率的變化。
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對經濟及市場都是利多的消息,不過其象徵意義大過實際作用。除房地產領域以外,經濟的放緩,已經導致資金需求下降,銀行今天已難找到高質量的借款客戶。
降存準率,減少了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也是貨幣環境正常化過程中重要一步,不過,不要指望經濟增長會迅速反彈。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