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指標已有回春跡象,明年不見得會更慘。但要小心,現在最看好的中國內需,是指標落後,電影散場前的反高潮。
以前有人用「雁行理論」講東亞經濟,就跟大雁排成隊形飛翔類似,日本領頭,台灣、韓國跟著,再後面是泰國、馬來西亞。這理論講的是,日本升級後淘汰的產業,甚至生產用的模具,交給接棒的台灣、韓國;等到台灣、韓國的成本也高上來,又移到東南亞去。大家各自守著自己的灶,都能過上好日子。
雁子還在飛
假如現在還套用,追隨名單還要加上印尼、中國、越南等國。這套模式的根本思想是出口導向,其實是二戰後,美國扶植聽話盟邦用的,以它龐大的消費市場,讓出部分空間給小朋友,取代純粹的援助。我們從國中的公民教育,就在固化這理論,所以談到匯率,人人都認為貶值是好事。對比歐洲出問題的國家,愛爾蘭、希臘等國,恆常性入超國,貿易入超的歷史,遠比美國要久遠許多。
經過實證,這方法可行,小國家脫貧進入小康的利器;美國自己,也有類似經歷,十九世紀從歐洲偷技術,回頭出口歐洲的市場,奠立現代超強的基礎。但是當人均所得超過一萬美元以後,或是整體經濟規模已經進入世界前十大之類的,就不能這樣玩。道理就跟中學生,不能靠喝嬰兒奶粉長腦子相同。
回頭講這雁行理論當代版,重要經濟體中,無庸置疑,美國是領先指標,中國則是落後指標。歐洲跟日本,中間的同期指標。太平洋的那一頭,好像要脫離谷底回到成長軌道;但是這一岸,才開始進到隧道。領先的那個,陷入緊縮的困境,需要更多投資來復原;落後那個,擴張到失去穩定,不得不減速保平安。
矛盾中求發展的台灣
台灣這幾十年的發展,還算飛得不錯。最早跟著雁群,靠著出口美國,穩固產業基礎。個人電腦興起之後,開始有世界級品牌出現,宏碁、華碩到現在的宏達電。九○年代後,最早跑去大陸投資,中國因素緩和歐美衰退的影響,同時也孕育出康師傅、旺旺等級的生活消費品大戶。
也就是說,台灣現在不是跟在群中的雁,比較像兩頭馬拉著跑的車。一個是出口賺外匯用的歐、美市場,一個是生產、建立品牌的中國市場。
平衡這兩個不對等力量,將讓台灣成為享有長期高於平均的增長。
不論有多少家名牌企業,台灣都是小國,在大潮流中,無能當領頭羊,只能適切地快速調節腳步與方向。
英國是最好的典範,早早承認自己不是舞台上的主角,透過明智(或者狡猾)的槓桿,支持當代的老大,取得比實力更大的影響力。十九世紀末,第一個明定用金本位的國家;在三○年代大蕭條時,也是第一個放棄金本位的國家;今年年初,第一個砍國防預算,連航空母艦都準備廢掉。看看這個國家,彈性多大啊。
照這個架構,領先指標已有回春跡象,明年不見得會更慘。但是要小心,現在最被看好的中國內需,那是落後指標,電影散場前的反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