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當的貨幣政策,可以搞壞經濟,讓荷包縮水。但再好的政策,也只能穩定經濟,避免衰退;無法帶動經濟成長。
編按:
林全出任新政府閣揆,他曾在2009年至2013年間,為《今周刊》撰寫「財經全觀點」專欄。小編特別精選14篇,供網友閱讀,一窺這位財經閣揆多年來對國事的關注焦點,並預知新政府未來的施政重點。
過去兩年多,美國依賴持續性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避免脫離金融風暴的經濟,再次陷入衰退泥淖。但經濟數據顯示,這場對抗景氣衰退的拉鋸戰,至今仍然膠著。偏偏此時歐洲又發生債信危機,歐盟國家也要採取量化寬鬆措施,企圖度過經濟衰退危機。只是歐盟寬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恐怕就更不如美國了。
自從凱因斯(John M. Keynes)提出著名的一般需求理論,主張政府可以採取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避免景氣衰退以後,歷經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濟學發展出各種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用以對抗景氣循環。種類琳琅滿目,有如西藥房陳列在櫃架上的各類感冒成藥一般,隨時都能提供政客需用。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以研究經濟衰退政策著稱。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是他為美國這次經濟衰退選擇的藥方。
美國是世界經濟的龍頭,該藥方的藥效和副作用,足以影響全球經濟。只是美國的經濟成長始終疲弱。短期看來,全球景氣在美國與歐盟經濟成長鈍化下,恐怕不會樂觀。
柏南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其實在避免美國經濟衰退上,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做不到讓美國經濟持續成長。這個結果或許令政客失望,但是經濟學者則不應該感到意外。
有一位經濟學者曾經比喻貨幣政策,說它像是一條腰帶。我們可以盡量勒緊腰帶,讓自己的腰部變瘦;但是無法盡量放寬腰帶,就能讓自己的腰部變胖。這個比喻確是一針見血。不恰當的貨幣政策,可以搞壞經濟,讓我們的荷包縮水,但再好的貨幣政策,也只能穩定經濟,避免經濟衰退;卻無法帶動經濟成長。
貨幣政策是如此,財政政策也是如此。凱因斯理論主張,利用財政及貨幣政策對抗景氣循環,應該是強調它們的穩定經濟功能,而不是促進經濟成長功能。如果它們能夠促進經濟成長,那麼政府只要拚命花錢、拚命印鈔票,社會就會富裕了。這豈不是天方夜譚?
維持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應該來自實質生產力的持續提升,也就是要不斷改善供給或生產效能。但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只能填補市場需求不足,通常無法改變生產效能。所以歐、美、日本等國用盡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只能維持市場需求不墜,無法維持經濟持續成長。
影響生產效能的原因很多,包括創新、人力素質、政府效率、甚至司法公正等。二○○八年的金融風暴告訴我們,衍生性金融商品創新失敗,對全球經濟成長造成的不利影響,完全不是財政或貨幣政策所能彌補。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