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時代許多老的價值或法則不管用了。現在認為多角化經營只是資源分散而已;經驗豐富代表風險較少,只要作法有彈性就好。
經過三一一震災及核災之後,日本企業藍圖、個人人生觀都大受影響,可以將歷史分成「災前」跟「災後」時代,宛如歷史紀元前和紀元後。
災後時代許多老的價值或法則不管用,像大家不想擁有、只要使用就好,對房地產或公司組織歸屬觀念改變,尤其許多高級房屋土地液化,或許多一流企業,例如薪水是普通企業兩倍的東電,成了過街老鼠、東電職員住宅還遭放火等。眼看幾十年無法翻身,人的價值變了之後,哪種企業才能成長跟以前大不相同,最主要的就看能否拋棄災前價值,注重變動性的企業跟人就能適應新時代需要。
這次最為清楚的就是能以日本社會為念的企業獲得肯定,像從盲目擁核變為非核的首富孫正義的軟銀(SoftBank),成了日本形象第一好的企業。他與二○○九年首富Uniqlo的柳井正,都讓日本人自傲有這樣的首富,覺得至少日本的首富都是為全體幸福奮鬥的人。
柳井正除率先救災外,也主張創辦人不該擁有企業,極力反對世襲,這樣才能給年輕人希望。最近許多年輕人因受孫正義感召,覺得自己將不再單純選擇高薪安定的企業,而是選擇有貢獻力、能跟社員分享的企業。相對於此,毀了別人人生的企業如東電或核電業者,今後不會有優秀人才想進去;企業若是建立在蹂躪環境或藐視勞工人權的話,也只會遭社會鄙棄。
除此之外,經營層有應變能力,隨時修正戰略,並支援受災的客戶、零件或原料業者等的企業,今後成長性比較高。災難時不僅可見人的本質,企業的本質也一清二楚。災後有許多成長產業,例如資訊、醫療、環境三大領域。在這些成長領域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會成功的。無能的經營者率領毫無霸氣的員工,那就無法成長。
而且,速度的重要性遠超過資本大小問題。跟十年前比,創業的成本大幅下降,小資本也有成大業的可能,因為社會價值、需求都改變了。
災後時代是經濟成長緩慢時代,多角化經營沒太大意義,只是資源分散、多惡化而已。過去認為公司需要年輕活力,現在知道經驗豐富的話風險較少,只要作法有彈性就好。資深人才重新受重視,「年輕就是好」的時代結束了,年輕人也只好多體驗,拿實績來推銷自己。
相對於男人,今後也是女人吃香的時代,因為女人耐力高、有行動力、柔性想法、性格開朗,是成長有望的經營者。至今日本也和台灣一樣,許多女性經營者都是第二、三代或分擔夫業而已,但今後創業或專業經營的女性將會不斷地出頭。
成長企業的基因是在企業的商務模式裡,亦即看企業如何展開戰略、如何提供服務而獲得收益,如果只是打算盤斤斤計較收支損益,就會忘本而僵化,遇到新狀況才要改革很像戊戌變法,怎樣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