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傾向減碼他們預期會下跌的市場,並加碼預期會上漲的市場。因此,當美股不斷走高,投資人將被迫持續買進美股。
目前看來,美國股市勢必會突破雷曼兄弟危機前的高點,而其他國際市場,像歐洲、亞洲、已開發市場和新興市場則持續走低。可是大家不是都在說:新興市場前景看好,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世紀嗎?
美國各類資產的表現都很亮眼,不過,美債則因QE2即將畫上句點而大幅落後。聯準會購買公債撒出去的六千億美元,到了六月就要從債市抽回,因此投資人能閃則閃。
美國企業獲利頻創新高,諷刺的是,泰半原因要歸功於二○○八年的金融海嘯,讓企業有充分藉口大量裁員;如今,整體經濟需求復甦,美國企業卻遲遲不增聘員工,營收成長、成本維持不變,正是獲利暴增的原因。
儘管金融海嘯源自美國,但其他已開發市場的處境卻更為艱難;歐洲分裂成兩大陣營,強勁的核心經濟體──德國和法國,以及疲弱的周邊國家──歐豬四國(PIIG)。周邊國家的債務重整似乎無可避免,此意味著,整個歐洲地區的銀行業必須打銷部分債權,進而把歐洲推進因債務而引發的通縮環境。
當然,日本的處境更為惡劣,除了強震、海嘯及輻射外洩的威脅外,在經歷二十年的資產通縮,再加上人口的老化,侵蝕掉整體儲蓄,政府債務還一路攀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原本就很接近向海外發行公債的時間點。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日本債務高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不成問題,因為日本人有意願,也有能力購買本國的政府公債。不過,換個角度看,這可能也是因為日本人沒有太多投資標的可選擇,只好被迫購買本國公債。
至於外國機構投資人的選擇性就多了,如果他們要購買日圓債券,將會要求更高的利率;在債務負擔持續增加下,日本政府恐怕要刪減支出或提高稅率;不論採取哪一種方法,都會讓原本疲弱的內需消費更加不振。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強震估計造成三千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六%的GDP,日本政府勢必得再增加借款,這將會進一步拉近政府向海外發債的時程。
再者,新興國家的商品消費占GDP比重最高,近期商品行情暴漲,對他們的衝擊也最大。因此,在全球所有國家、所有資產類別中,現階段,美股或許是最具吸引力的標的。
市場走勢與投資邏輯之所以大相逕庭,是因為投資人傾向減碼他們預期會下跌的市場,並加碼預期會上漲的市場。因此,當美股不斷走高,投資人將被迫持續買進美股,形成一個類似泡沫的情況。
泡沫往往出現在令人料想不到的市場,所以,當大家都指著中國的不動產是個泡沫時,或許美國股市已在為下一個泡沫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