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貨幣政策兩個最具影響力的因素:美國與中國,一個不變,一個緊縮。沒多久,我們可能就會聽到7A央行總裁發表「鬆中帶緊的獨特第三條路線」。
阿扁剛上台的時候,有人期許他能跳脫統獨,走第三條路線。「第三條路線」(The Third Way)這個名詞是二十世紀初教宗庇護十一世創的,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在競選的時候,受社會學者紀登斯影響,以此作為口號,打敗保守黨,替工黨奪回政權。
二○○八年金融風暴,中國以四萬兆人民幣的驚天金額,硬生生閃過即將發生的大蕭條。一時之間,凱因斯理論復活,就是民間消費意願不足,讓政府來補起這個漏洞,使經濟可以正常運轉。
風潮之下,台灣也玩過送全民消費券的把戲;美國則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不斷鼓吹歐巴馬政權要效法當年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提出超規模的財政預算來創造就業機會。
可是,這一切被歐洲逆轉。
一○年德國為了解決其他歐盟國家的債務問題,提出緊縮的財政計畫,違背當時潮流。沒想到過幾個月,英國跟隨,不再用借錢做建設的方法振興經濟,反而量入為出,認真處理財政赤字,連航空母艦都準備廢掉。元宵節前,歐巴馬公布下個年度的預算綱要,當然還是上兆美元的負債,但是已經把降低赤字這件事,當成重要的指導原則。
緊縮對上寬鬆
假如準備改選總統的美國,都已經面對財政赤字這個問題,那麼節約式的政府支出,將成為主流。再見了,凱因斯,這回可真的要安眠。歐洲,再一次用獨特的方式,改變世界。
再往前走一步,世界其他地方還有哪個國家看法不同?會不會也有類似戲劇性的改變?
哈!六個月以前,歐洲央行與美國聯準會、日本央行、中國人民銀行、英格蘭銀行這些同行,在方向上完全不同。歐洲大陸認為控制物價最重要,雖然不免被幾個迫在眉睫的危機,逼著放了點錢,但始終強硬抗拒其他地方玩得很開心的印鈔票遊戲。
緊縮貨幣政策也成為普世價值?
當歐盟緊縮的財政原則被接受之後,會不會跟著來的緊縮貨幣政策也成為普世價值?
新興市場國家,大都已經進入循環的緊縮階段,原來最抗拒的中國,也已經多次調高存款準備率與提高利息。大陸金融業者表示,年關期間,隔夜拆款利率曾經出現過八%這樣的天價;人民銀行盯放款,已經從最早的每季看報表,進化到每周K進度的地步,務必要達成控制物價的目標。
日本不用討論,反正緊與鬆,大家都沒感覺。剩下美國,正在進行第二次貨幣量化寬鬆,而且又有選舉的變數,本身是農業大國,不動產市況又很差,物價上漲的壓力遠不如其他國家,不見得要跟進。估計不需要第三次量化寬鬆,年底到一二年第一季之間,或許會小小加息一次,就這樣。
至於台灣,我們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僅僅比香港略好。兩個最具影響力的因素:美國與中國,一個不變,一個緊縮。所以加息幅度往往是人家的一半,時間通常是下個會期。沒多久,我們可能就會聽到七A央行總裁發表「鬆中帶緊的獨特第三條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