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上升與印鈔量減少,將帶動美元走強,吸引更多資金回美國。這種狀況能維持多久,沒人知道。
近期台股下跌,與埃及發生的示威抗議脫離不了關係。我並不是指台灣經濟會直接受到埃及事件的衝擊,但免不了間接的影響。
愈來愈多人認為,北非爆發的骨牌效應,是物價高漲增加勞工階級不滿所致,生活水準大幅惡化,勞工們只好走上街頭,向專制獨裁的政權抗議。台灣雖然也受到物價上揚的衝擊,但台灣優秀的公民還不至於為此走上街頭。事實上,至目前為止,台灣的通膨數據尚處於合理的低檔。
一般而言,新興國家受商品價格波動的衝擊程度,比已開發國家來得大。主要有三大理由。首先,新興國家的每人所得較低,食物和能源占所得比重偏高,物價上揚會使整體消費量下降,但總消費金額的較大比重,是流入商品出口國。就這方面,台灣的情況並不嚴重,但中國可不然。當美國和歐洲經濟走弱之際,中國已躍居台灣單一重要出口需求來源。終端需求的大餅將由商品出口國享用,而像台灣這種工業製品出口國,則只能分到一小塊。
第二,那些本身就是產品出口國的新興市場,如台灣,被迫吸收商品價格的上漲成本,但由於全球經濟復甦結構仍顯脆弱,面對成本的上升,也不敢完全反映在售價上,因而擠壓到毛利。這是新興國家經濟展望的負面因素。
最後,新興國家能源消費占人均所得比重增加。想想以前,台灣民眾南北往返得靠摩托車、汽車和飛機;有了捷運和高鐵後,單位能源消費下降;但是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國家,目前都還沒有足夠便捷的大眾運輸工具。
長期而言,市場相信美國和歐洲將步入長期衰退,而新興市場經濟上升;但以當前情勢來看,已開發國家似乎再度占了上風。歐洲似乎已朝向緊縮貨幣政策前進,此與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多數亞洲國家的作法類似;而歐元到目前為止還是硬貨幣。美國則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也是帶動商品價格上揚的部分原因。QE2對美元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反映在匯率上,但對全球通膨上升的「正面」影響,或許才剛開始帶動美元走高而已。我指的正面影響,是因為通膨可以協助美國消費者脫離沉重的債務深淵。
QE2可能在六月前就會結束,未來美國銀行購買公債的腳步也會明顯放緩;當銀行提高信用標準,貸款需求自然下降的情況下,部分經濟學家表示,歐巴馬將祭出QE3,銀行已經陸續將聯準會新釋出的流動性投資回政府公債。如今,放款恢復成長,銀行不再將資金投入債市,這也是近期債券殖利率飆升的部分原因。
利率上升與印鈔量減少,將帶動美元走強,吸引更多資金回美國,於是再進一步推升美元。這種狀況能維持多久,沒人知道,但確實是當前主要的動能。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