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金水位不斷上升的壓力,以及在全球化經濟中,規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都將迫使企業以購併為手段,提升競爭優勢。
儘管全球仍處於去槓桿化的過程,但主要債務落在政府和民眾,尤其是美國的購屋者身上;至於企業,則苦於錢滿為患,包括台灣企業在內。
過去幾年,台灣上市公司因為擁有太多現金,以致股東報酬率持續走滑。因為企業只要有多餘的現金便拿來償債,台灣企業的負債淨值比已由十年前的三八%降至目前的一○%,但現金占資產負債比並未下跌;因此,具生產力資產占股東權益比重便明顯下滑。現金資產比重高,但現金的收益率不到一%,這是企業界必須面對的現況。
一家公司若擁有過多的現金,大概有五種運用方式,包括發放股利、清償債務、買回股票、購併其他公司,以及進行設備或研發的資本支出。其中,企業發放股利已達台灣法令規定的上限;在多數國家中,企業發放的股利金額只要不超過保留盈餘即可,但台灣企業的股利上限不得高過去年的盈餘,目前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已達上限了。另外,台灣企業也沒有太多的債務需要償還。
所以,企業只剩下三種方法來消化手中的資金。而買回庫藏股雖然可讓投資人享有一點稅負優惠(資本利得免稅,但股利則須繳稅),現在有不少企業執行庫藏股,但這並不是將現金退還給股東的理想方式。
因此,企業面對過剩現金,只剩下資本支出和購併兩項較為可行。今年企業資本支出已經成長近二成,未來二、三年,企業將持續擴充產能。主要是因為過去十年來所謂的「資本支出控管」(capex discipline),導致半導體產業高階產能的短缺;再者,在ECFA(兩岸經濟協議)下,中國將開放多項非科技產業,或像生技業這類新產業的龐大新市場;這些產業必須開始擴充,以應付比台灣大五十倍的中國市場需求,資本支出預期仍將強勁成長。
對於尋求擴充產品線、取得新客戶、進入新市場,或純為擴大規模的公司而言,購併是一個必要的選項。台灣企業對購併一向謹慎,但隨著現金水位不斷增加的壓力,以及在全球化經濟中,規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都將迫使企業採取購併手段來達成上述目標。
台灣企業對購併的謹慎其來有自,因為大多數購併案都以失敗收場;但失敗的原因多來自執行和定價的問題,而不是策略本身有失誤。這些購併技巧可以透過經驗來彌補,並將之修煉成一項競爭工具。
一家大型IC通路商便透過購併而大幅成長,他們已學習到如何避開因購併所導致的內部衝突,也學會不以過高的價格來進行購併。見賢思齊,其他公司未來幾年可能會掀起購併狂潮,或許足以成為推升市場的正面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