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在下半年面臨著增長放緩的挑戰,但是經濟重入衰退的風險,似乎被誇大、高估了。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舒緩,其實市場的不確定性已有明顯下降。
自從去年十一月,全球風險胃納出現了一次重大的調整。系統性風險,令資金止步於風險資產,金融價格因此明顯下調。
這次系統性風險,來自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導致歐元暴跌,令市場質疑歐洲銀行的穩定性,並迫使歐洲政府收縮財政開支。而政府的「退出」,又觸發市場對經濟增長失速的擔心,「兩次探底」之說盛行。
剛出爐的七月分各國PMI指數顯示,全球經濟在下半年面臨增長放緩的挑戰,但是經濟重入衰退的風險,似乎被誇大、高估了。歷史數據上看,全球風險胃納的大幅下挫,往往伴隨著工業生產的大跌,但是也有例外。
上一次市場風險意識強烈調整,但是工業生產僅出現溫和下降,發生在二○○一年「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後。當時市場對恐怖襲擊可能對經濟帶來的衝擊,無法做出量化的評估,一時間資金湧入避險天堂,金融資產價格暴跌。
但是,「九一一」雖然對個別行業造成重大、災難性的衝擊,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卻相對比較短暫。各國經濟剛剛從IT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衰退中走出來,信貸槓桿不高,庫存狀況改善,失業率已經高企,結果全球工業生產僅經歷半年左右的溫和放緩,便掉頭回升了。
今天的情況與九年前有許多類似之處。「歐豬」主權債務危機,是一個局部性危機,它對個別國家可能有深刻的影響,但是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卻是有限的。希臘陷入經濟衰退對全球出口訂單的影響,與其在金融市場的殺傷力,根本無法同日而語。而且全球經濟歷經過去十八個月的去槓桿、去庫存之後,除非再出現類似雷曼倒閉式的重大事件,令信貸市場徹底斷流,下行的動能和空間未必很大。
當然,全球增長放緩難以避免。過去一年的強勁增長,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擴張,輔之以超寬鬆的貨幣環境。
目前看來,部分政府即將收緊財政政策,其他政府雖然不至於收縮政策,進一步放寬的餘地或政治願望也不大,這就決定了財政推動的增長復甦已經見頂。在民間需求恢復前,筆者相信增長會放緩,不過放緩不代表重陷衰退。
經濟放緩不是好事,但它比較有確定性,屬於可量化的風險。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舒緩,其實市場的不確定性已有明顯下降。
各主要央行明確表態推遲退出量化寬鬆的時間,甚至考慮在已經過剩的流動性上加碼,因此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在減小。不確定性的下降,令部分資金重回風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