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利息追不上物價漲幅,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不僅是放在銀行裡的錢會縮水,靠定存過日子的人,生活大受影響,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未來退休金的準備將更加困難。
「負利率是個問題嗎?」或者說,「會是個嚴重的問題嗎?」當四月六日,主計處發布三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連續二個月超過銀行存款利率,我們展開了前述討論。
樂觀的一派認為,「這是個舊問題了,過去幾年來不都是這樣嗎?」相信,只要央行升息,負利率的問題就會解決。
悲觀的一派則認為,負利率可能不會只是短期現象,它與台灣這些年來經濟無法高度成長、民間游資去化無門的結構性問題有關。而且,從過去十年的數字研判,一旦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持續找不到解藥,利率可能持續維持在低檔狀態。
我們決定探索負利率在民眾內心的溫度,訪談後意外發現,一般人對負利率的關心,超乎想像。
以大提琴家張正傑為例,他預定五月舉辦兩場音樂會,按理說,正忙得如火如荼。但在受訪時他卻表示,練習時也會開著電腦,幾小時就看一下歐元利率變化,他說:「負利率時代必須積極理財,否則未來會很慘。」
除了張正傑之外,還有許多受訪者,早已透過積極開源或保守節流,來因應這個可能長期與我們共存的經濟情勢。
這也讓我想起康乃爾大學的著名實驗,把青蛙放到冷水裡慢慢加溫,剛開始,青蛙還充滿活力,等水溫漸熱,青蛙察覺,想奮力躍出水面時,卻已四肢無力。但願這情況不會是一個長期現象,不過,在問題未解決前,還是得審慎思考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