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溫家寶參加哥本哈根會議之初曾經宣示,中國二○二○年碳排放將較○五年減少四成,這個宣示一度令環保人士大為激賞。然而隨著會議的結果不如預期,中國卻在一夕之間成了眾矢之的。英國能源及氣候變化大臣米勒班(Ed Miliband)即在媒體撰文,把本次會議無法達成目標歸咎於中國的反對意見。
事實上,早在溫家寶踏進丹麥高聲宣布減碳目標之時,即有評論者從數字分析,認定溫家寶的喊話極有可能只是「一場秀」。
原因是「煤」。評論分析,在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的時代,火力發電占中國能源生產量約為七○.三%;三十年過去,火力發電角色不僅依然吃重,占總量比率更上升至七五.七%。正因為有煤礦提供廉價電力,中國才能在金融海嘯後全力推動建設,保八口號「說到做到」。
如今,中國若要力行環保工程,兌現溫家寶在丹麥所開的「減碳支票」,勢必得降低大量排放碳氣體的火力發電使用量。但除了方便取得的煤礦之外,風力、核能及太陽能等發電方式,成本都比煤礦高出一截,為減碳採用替代能源,只會增加經濟成長的壓力。
一場會議,讓中國成功宣示推動環保的決心,但大話出口後,未來中國如何兼顧國內經濟和國際形象,才是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