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復甦之路仍有曲折,但人們的消費、投資行為正從雷曼倒閉後的極端情緒中緩解出來,台灣出口業有望進入一個偏弱的復甦。
上周筆者在台灣,連續進行了三場經濟/投資研討會,既有公共論壇,也有與機構、私人投資者進行的閉門對話。在互動部分,除了問及中國經濟、全球復甦外,投資者關心最多的是MOU(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沒有一個人問到台灣經濟。
筆者看好台股,不過不是因為陸資東來,而是因為台灣經濟基本面的好轉。兩岸關係改善,無疑為台灣經濟摒除了一個重大不確定性,有利於經濟的長遠轉型,但是對企業盈利的幫助,對台股基本面的提升,恐怕不是短期能夠達到的目標。大陸因素,目前仍是一個夢,一個想像空間頗大的夢。
不過台灣經濟活性化,卻是有跡可循的。台灣經濟歷經近十年日本式沉沒之後,經濟活動、企業活動有所活躍。從房地產市場到台企回台買地上市,「春芽」出現了不少,這是筆者轉樂觀的第一個理由。
房地產持續升溫,是筆者看好台灣持續復甦的第二個原因。全世界都是流動性過剩,在台灣也是一樣。不同的是,台灣的銀行在金融危機中幾乎沒有受傷,台灣的財富也基本得到保存。超低的利率環境,正在醞釀房地產市場的升溫。台北估計難以出現上海式的爆發,但是台北的租金回報/房貸成本比率更加合理。儘管台灣經濟最近漲了一些,但是由於過去十年都沒有大漲,從國際比較上看(哪怕許多國家房價下跌二○%至三○%後),台灣的房地產仍便宜。
出口好轉,是筆者希望見到的一個催化劑。儘管近月來出現庫存重置,但是貿易的整體恢復令人失望。
亞洲經濟分成三類型,第一類是中國、印度等具有內需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恢復強勁,不過資產價格已經將此前景反映出來。第二類是香港、新加坡這樣的金融中心,他們受惠於非常龐大的資金流動性和湧入股市、房市的投資,經濟反彈非常強勁。第三類是依賴外需的,內需有限,受海外流動性影響的經濟,台灣便屬此類。
台灣經濟全面復甦離不開出口,筆者認為最近有兩個值得重視的消息。一是廣東、浙江重現民工短缺,二是電子業訂單回升。儘管全球復甦之路仍有曲折,美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必須改變,筆者傾向於相信,人們的消費、投資行為正從雷曼倒閉後的極端情緒中緩解出來,台灣出口業有望進入一個偏弱的復甦。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