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曾有一段高成長但近於零通膨的年代,現在我們知道,那頓飯是中國人招待的;他們不願請客,全球消費者就得以高通膨來為那段美好時光埋單。
兩害相權取其輕,通貨膨脹雖然可怕,但是相對於通貨緊縮帶來的蕭條,就不是那麼致命。
要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很容易,就是不斷的提高利率,投資與消費就會自然減少,很快就能實現控制物價的目標。
這藥方,於十八世紀起在英國實驗,到現在還適用。問題只有一個,物價打下去了,工作機會也沒了,老百姓願意接受嗎?政客有這勇氣嗎?
經濟學還不算科學,整個社會科學都還離狹隘定義的科學有一段距離,因為裡頭有價值判斷,有太多主觀與不可重複的因素。台大校長李嗣涔說,台大學生應該多付點學費,這是經濟問題的討論,所以會有強烈反對意見。如果他發表的是老本行資訊傳遞與接收,就不用講那麼多,換個地方、換個人,重新做實驗檢驗即可。
如果在學校考試,大家一定都說通貨膨脹不好,但是在真實社會就不見得;這過程也是財富移轉的方式——從財主移轉給欠錢的。八年前借十美元給別人,現在人家連本帶利還二十美元,這交易划算吧?算算利息,比美國公債好,當然也比台灣與日本的定存更好。假如當時向你借錢的,用這十美元去買一桶石油,現在可就值一百三十八美元了。
看到沒,物價飛漲的同時,財富也跟著這樣轉轉轉。
這顯然不符社會公義,但為什麼通貨膨脹不會被認真處理?問題太複雜了,值十座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若交給福爾摩斯就不難,找到誰是謀殺案最大受益者,就找到凶手了。誰是最大的債主,通貨膨脹就對誰有利,也就解出為何通膨會是歷史常態的疑案。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債務人,各國政府為了各種目的推出花花綠綠的經濟對策;除了極少例外,振興方案最後都讓政府變該國最大的債務人。要求凶手來破案,活脫脫就是請鬼開藥方。
在這種環境下,受傷最重的是想靠利息或吃老本的退休者。調幅趕不上物價的,不只薪水,還有利率。
其實,這兩年國際金融情勢,就是凸顯風險不對稱的事實。定存以安全性為號召,給客戶很低的利息,並犧牲流動性。但購買力被通貨膨脹腐蝕的真相卻被隱藏,而且存戶還額外承擔銀行經營不善的風險;購買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結果踩到美國次級房貸的地雷,下場更慘。
因此準備退休金要採取比教科書更積極的策略,一是退休基金的數字要提高,二是報酬率要拉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費力的退休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