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是過去構成台灣大部分出口製造的基礎,但要重振經濟,便不該坐等下一個大型殺手級產品的現身。
接著千禧年報到,每家企業及個人都進行汰換,以免遭受千禧蟲的攻擊。那是PC產業最後一個好年冬。自此之後,PC需求步入景氣循環,即使在景氣高峰期,成長率也比九○年代任何時期要低。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過去十年來,台股表現明顯落後其他主要市場。
隨著網路功能的擴張,PC的功能與內建軟體的重要性也愈來愈低。Google便向微軟下戰書,提供免費的線上Office軟體,還提供線上檔案儲存;微軟的e-mail軟體,也可在雅虎、Google及其他網站上免費取得。
諷刺的是,隨著手機、面板及高畫質電視風行,電話及電視再度成為熱門商品,提供台灣電子產業新的生命力;不過這次的生命週期,將較過去來得短暫快速。九○年代的榮景將不復見,但這也未必是壞事。
成功的公司並不是擁有優良產品,或優秀技術的公司。不論再好的產品或技術,都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或被更好的產品或技術取代。一家好公司是以獨特的商業模式,與強大的行銷能力而揚名立萬。
蘋果公司是最好的例子。以當今的眼光來看,不會做MP3的公司少之又少,但蘋果就是有本事把iPod賣得嚇嚇叫,並且主導市場走向。蘋果透過聰明的行銷達到今日的市場地位,將iPod與線上音樂網站iTune結合,管你喜不喜歡,都被迫向iPod效忠納貢。
iTune的行銷手法也是一絕。比方蘋果與星巴克合作;星巴克經常播放好聽但知名度不高的音樂,不少顧客便常來找新音樂,在聽到心儀音樂的第一時間,以觸控按鍵迅速將音樂下載至iPod,每首歌索價九十九美分,將一併列在電信服務供應商的帳單中。這是典型的衝動型購買行為,消費者沒有太多思考時間,因此可以賺取最高的利潤。
台灣必須減少「代工製造商」的思惟,加強「蘋果化」的思考。代工是過去構成台灣大部分出口製造的基礎,但要重振經濟,便不該坐等下一個大型殺手級產品的現身,而應在中國尋找零售及行銷的龐大商機。
目前台商掌握了中國極為分散的零售市場,光看台商在中國的百貨公司、大賣場、加工食品及特殊零售通路的地位,就知道台灣擁有絕對優勢,成為中國電子製造的金融、研發及物流中心,同時也是零售業的主要銷售力量;而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規模,毋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