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油國政府想把變賣家產的錢留給子孫,就想出投資外國股票的方式;幾十年下來,績效證明這比把錢借給美國人去揮霍要好很多。
哪次大跌最可怕?恐怕還是一九二九年的大蕭條那次,除了跌幅大之外,持續時間長,又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成為崩盤的經典。
第一次親身體驗崩盤是八七年十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後這種事雖不像過年那麼頻繁,但也沒有奧運那麼稀奇,三、四年一趟,久了也就疲了,當媒體鋪天蓋地喊著世界末日降臨時,往往是最好賺錢機會。
這次會不會也一樣?歸納法最大的危險在於,永遠有沒被發現的新狀況可能發生,而且一次非理性的背離,可能就造成重傷害。例如九九年俄羅斯出問題,有著鑽石陣容的長期信用管理公司(LTCM)就此倒台。
這些華爾街金童的操作模式在理論上無懈可擊,除了倒閉前幾個月之外,績效非常好,好到只肯收各國央行或非常有錢的集團或家族的委託。
當時這家公司管理的部位超過千億美元,最後由美國聯準會出面邀請各大銀行合作善後,避免系統性崩潰危機。
這回應該沒問題,除了中國、越南外,其他地方沒有大投資,景氣無過熱之虞。金融投資很旺盛,但除了中國A股外,其他地方的本益比也沒有偏高現象。最重要的因素,資金很多,所以股票還要漲的。
「祖國同胞」每個月台幣三、四千億元的資金從存款轉到證券市場,A股漲翻天。不只散戶這麼幹,各國央行也在做同樣的事。最早拿外匯存底買股票的是挪威,然後阿拉伯、新加坡、香港,最近剛買門票進場的是中國。
原本央行負責貨幣政策,外匯是國內通貨發行的準備,在這架構下,持續出超又不想升值的國家就會陷入匯率、通膨與利率的三角難題。
這回應該沒問題,除了中國、越南外,其他地方沒有大投資,景氣無過熱之虞。金融投資很旺盛,但除了中國A股外,其他地方的本益比也沒有偏高現象。最重要的因素,資金很多,所以股票還要漲的。
「祖國同胞」每個月台幣三、四千億元的資金從存款轉到證券市場,A股漲翻天。不只散戶這麼幹,各國央行也在做同樣的事。最早拿外匯存底買股票的是挪威,然後阿拉伯、新加坡、香港,最近剛買門票進場的是中國。
原本央行負責貨幣政策,外匯是國內通貨發行的準備,在這架構下,持續出超又不想升值的國家就會陷入匯率、通膨與利率的三角難題。
負責任的產油國政府,想把變賣家產的錢留給子孫,就想出投資外國股票的方式。
幾十年下來,績效證明這比把錢借給美國人去揮霍要好很多,以後這麼做的國家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央行買股票的直接效應,就是需求增加;集中在大型藍籌股,對股市影響與現金股息相同,讓投資人手上的錢變多,集保裡的股票變少,沒什麼好怕的。
央行買股票的直接效應,就是需求增加;集中在大型藍籌股,對股市影響與現金股息相同,讓投資人手上的錢變多,集保裡的股票變少,沒什麼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