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oogle股價輸大盤,是上市以來首度出現的窘境,而逐漸擴充非核心事業,不僅面臨對手報復行動,更可能侵蝕未來盈利表現。
二○○三年以每股八十五美元上市,不久股價就創下五百一十三美元新高價的網路業巨霸Google,一直以來都是華爾街最具代表性的成長股典範,Google一路過關斬將,不停地購併擴大市占率,Google的招才更是全球焦點,因為福利特好,全球人才都樂意為Google所用。不過這家市值已達一千五百億美元,去年年收入達一百一十億美元,純益逼近三十億美元的華爾街模範生,成長潛力雖然仍雄厚,但Google已不再是華爾街的寵兒。
今年美股表現平平,但是Google從五百一十三美元的天價回落,如今股價已回落超過一三%,Google股價跑輸大盤,這是Google上市以來首度出現的窘境。
Google面臨對手一連串的報復行動,而Google逐漸擴充非核心事業,染指手機、報紙、電台等廣告業務,可能侵蝕未來盈利表現,讓Google股價裹足不前。
去年Google以十六.五億美元的天價購併了YouTube,正式為Web 2.0時代點燃了戰火,不過卻也揭開短片分享網站新的競爭,最近澳洲梅鐸的新聞集團夥同NBC Universal正式宣布,今年夏天起將聯手推出短片分享網站,讓網民欣賞《逃》、《二十四》、《穿著PRADA的惡魔》等大受歡迎的電視及電影節目。兩家公司積極與其他電視台洽商,預料新網站的片源會愈來愈豐富。
新聞集團及NBC此舉擺明衝著You Tube而來,當然也算衝著Google而來,兩家公司除了自設網站,也與Google的死對頭Yahoo!、AOL及微軟旗下的MSN合作,為數以億計的網民提供視訊娛樂服務,此舉也可以看出傳統媒體對Google的猜忌與敵視日深,而這也與Google不斷擴張版圖,將眼光移向網路以外的傳媒商機有關。
侵權官司令Google頭痛
儘管Google以「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賺錢不作惡)自許,不過Google與報紙、電台互搶廣告生意,已成不少傳統媒體心目中的惡魔。英國的《觀察家報》日前就有一篇文章,將Google形容為「網際網路的微軟」,Google不斷地開疆闢土,也讓自己變得愈來愈不受歡迎,如今的處境與八、九○年代的微軟很像。
微軟在八○及九○年代稱霸全球軟體市場,股價更以萬倍速度成長,但是微軟也為了壟斷的問題,成為歐美司法及資本市場監管機構一再追打的對象,微軟一度面臨強制分割的危機;九九年前後,微軟走過風光歲月,此後隨著網科股泡沫,微軟股價風光不再;Google到目前為止,還未遭到反壟斷的訴訟,不過有關盜版的侵權官司令Google難以招架。
不久前Viacom向法院控告YouTube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播放十六萬段版權屬於Viacom的短片,其中包括政治脫口秀《THE DAILY SHOW》,及卡通影片《海綿寶寶》(SPUNGE BOB SQUAREPANTS)等高收視率的節目。Viacom向YouTube索償十億美元,Viacom並且批評YouTube仰仗盜版節目賺取數以百萬美元的廣告收入。
網路巨獸難敵民族保護情緒
除了面對Viacom的指控,Google現在也要應付來自世界各地多宗涉及盜版和商標侵權的訴訟。比利時的一個法庭,去年裁定Google應停止在其新聞網站,刊載法文及德文報導的新聞。在美國,美國作家協會也聯同多個出版商協會支持的出版社,控告Google把圖書館藏書掃描上網的侵權行為。
Google愈來愈犯眾怒,追根究柢是Google太成功,影響力愈來愈大,為了追求成長,Google必須不斷擴大版圖,自然樹敵愈來愈多。Google的崛起以搜尋引擎起家,短短八年之內,已雄霸網路四○%至七○%的廣告市占率。為了保持成長,Google別無他法,一方面要保持網上的既有優勢,同時還要以嶄新的方法開拓媒體市場的廣告商機。Google要繼續追求成長,當然要狠一點,並且要勇於冒險犯難,當然也會成為同業心目中的惡魔。
不過,Google短短八年累積到一百一十億美元營收,一年獲利三十億美元,再加上一千五百億美元市值,Google挑戰也愈來愈大,因為Google以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發展,一路過關斬將,Yahoo!、微軟都不是對手,未來Google的對手也還沒有出現,但是Google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那就是成長的極限。
朝傳統媒體市場求成長 卻遭圍剿
當Google壟斷網路廣告七○%之後,Google已經很難將網路廣告「吃乾抹淨」,因為其他網路業者,雖然不是Google對手,但仍可維持一定市占率。Google可以席捲全美,但是到了全世界都得面對「民族保護情緒」,像Google在中國就很難施展拳腳,到目前為止,業績仍與預期相差甚遠,Google在網路產業的掠奪慢慢面臨極限,此時再回頭在傳統媒體搶市場,雖然Google靈巧的身段仍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傳統媒體幾十年根深柢固經營,絕非瞬間可以摧毀;而且,這些傳統媒體以他們在資料庫的雄厚實力,又在Web 2.0的新戰場與Google卯上,也讓Google感受到腹背受敵的壓力。
另一個Google的自我挑戰是頂著一千五百億美元市值,未來要再繼續追逐市值成長,壓力恐怕會更大。Google上市以來,股價不停地上漲,主要憑藉是Google的高成長,享受得天獨厚的高本益比,Google上市後,本益比(P/E)一度達數百倍,去年Google每股稅後純益(EPS)三·三美元,本益比仍接近一百五十倍,這比起華爾街一般企業的本益比都高,也比美國股市整體本益比都還要高出很多,這完全是憑藉Google的高成長。
市值難有高成長 股價恐一瀉千里
台灣的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TSMC),去年全年獲利約新台幣一千三百五十億元,換算成美元是四十·九億美元,純益超過Google很多,但是TSMC市值只有五百二十億美元,獲利超過Google至少達十億美元以上,而TSMC市值只有Google的三分之一。這完全是因為大家對這兩家公司未來成長預期的不同,現在Google最怕讓美國投資人看出未來成長趨緩的事實。Google必須不斷地衝高營收、衝高盈利,一旦營收與盈餘表現不如市場預期,這將對Google的股價產生災難式的毀滅。
九○年代,微軟、Intel、DELL是PC時代成長的巨擘,微軟幾乎壟斷了全球軟體市場,股價不停地分割,到了九九年微軟一度成為全球市值之首,微軟就走完了風光歲月;Intel在獨占CPU的黃金時代,股價一度大漲到七十八美元左右,如今加入AMD競爭,Intel股價只剩下當年天價三分之一;DELL在九○年代也有過風光歲月,但是HP崛起,令DELL難以招架,逼得Michael Dell必須重新擔綱公司業務。另外,在網路時代,網路設備廠思科也一度將股價拉升到八十二美元,市值也一度成為全美之首,不但超越GE,也超過微軟,但是網科泡沫後,思科股價也一度重挫八成,如今已無昔日風光。
二○○○年後,Yahoo!、AOL、eBay都從燦爛逐漸回歸平淡,最後只剩下Google與Apple兩顆奇葩。Apple在○三年股價曾跌至六·三六美元,靠著Steve Jobs天縱英明的創意奇才,iPod讓Apple再度邁向高成長之路,股價也一路大漲,為了讓iPod的成長延續,今年Apple推出iPhone將為手機產業投下一顆巨大變數。
現在Google面臨的新挑戰是Google在網上廣告業務已至成長極限的時候,如何像Apple從PC到iPod,又從iPod到iPhone。Google要在傳統媒體市場攻城略地,難度恐怕更高,而一波波接踵而至的侵權官司,像Viacom恐怕就會讓Google承擔數百萬美元的賠償,難怪美國投資人今年會對Google的股價停聽看。
Google過去一年來股價上漲一五.九%,但是今年以來只上漲一.二六%,比起Apple過去一年上漲三五.七六%、今年以來上揚六.三六%遜色很多,對照Yahoo!過去一年來股價只小漲○.八八九%,但是今年來卻大幅上揚二二.九八%,及eBay去年下跌九.八七%,但今年以來上漲一五.六三%,似乎意味了Yahoo!、eBay最壞的情況已過,是「利空出盡」,反而是今年苦盡甘來,而Google不停地攻城略地,挑戰似乎才正要開始。
股市的投資人最熱情追逐成長股,因為成長期股價總是最甜美。微軟在八○年代以後,幾乎出現萬倍的成長;Intel在九○年代也曾有過十倍速的成長,Google是二○○○年以後的超級模範生;在台灣,宏達電也是去年的超級成長股,宏達電從○四年一○○.五元的低價,短短兩年的衝刺,股價就到達一二二○元,這個成長的憑藉是來自智慧型手機。
宏達電○四年營收為三百六十三.九七億元,純益三十八.五五億元,EPS達十四.二元,次年宏達電營收躍升一倍達七百二十七.六九億元,純益則成長三倍達一百一十七.八二億元,EPS達三十三元,到了去年營收再跳升到一千零六十一億元,純益達二百五十四.四六億元,EPS再跳升到五十八.三一元。
宏達電接連三年營收、純益都是高成長,當然股價也出現十倍速成長,從一○○.五元大躍進到一二二○元,不過到了今年,宏達電營收成長已趨緩,全球智慧型手機競爭廠家愈來愈多,加上宏達電發展自有品牌手機,市場疑慮增加,而宏達電也將市值推升到四千三百五十五億元。宏達電股價在登峰造極後,同樣面臨成長極限,如今還未看出宏達電業績有明顯趨緩的事實,但是宏達電股價已從一二二○元天價快速滑落到五百元左右。
過去兩年,台灣也出現很多高成長標的,像是太陽能電池產業孕育出茂迪九八五元天價,益通也漲到一二○五元,鎂鋁合金盛況,也讓鴻準漲到四四○.五元,可成漲到三九九.五元,還有原相靠著Wii的效應,股價漲到五九六元,金麗科技也以低價NB效應,股價大漲到二七五元,還有IP的IC設計大廠創意也在成長訴求中,一口氣將股價推進到三一三元。
電子業高成長 常是曇花一現
不過大家慢慢發現電子業高成長的動能總是很短暫,IC設計公司可能因為一顆IC而大紅,等到新競爭者加入,高毛利率不再,股價很快打回原形。太陽能產業目前仍當紅,不過當新競爭者紛紛加入,太陽能產業慢慢就不能夠再享受超高本益比,這是很多企業必須面對的成長極限問題。
另一方面高成長突然降臨,喜悅總是很短暫,但是國內企業一旦享受高成長的美夢,總是大方分紅配股,員工拿走最甜美的果實,公司股本大幅膨脹,經營者拿走了最甜美那一段,通常都是苦了股東。國內最近爆發多起內線交易醜聞,都發生在電子業身上,這都與員工習慣高分紅配股,大家一手掌握經營資訊,又喜歡在股價上下其手,而造成的原因。
有鑑於成長股會像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這幾年類似王永慶先生穩健經營台塑集團的模式逐漸獲得肯定,從二○○一年起,台塑、南亞、台化、福懋、台塑石化幾乎都出現超過五○○%的投資回報,大家慢慢發現王永慶經營的企業,他個人不拿薪水,也沒有員工分紅配股,傳產股東權益的事,台塑集團每年獲利八○%以上都以現金回饋股東,像是經營DRAM產業,相較於力晶半導體高不可攀的董監酬勞及員工分紅配股,南亞科及華亞科卻一律從簡,但是台塑集團在PCB卻拚出比同業績效更好的南亞電路板,未來台塑集團搖身一變成為全球DRAM巨霸,恐怕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從Google未來面臨的挑戰來看,經營者必須切記企業成長總有極限,員工與股東之間的利益要與共,盛況來時千萬不可沾沾自喜、竭澤而漁。國內很多績優高成長電子業總是曇花一現,但是台塑集團已不知走過多少個景氣循環,卻能保持半世紀榮耀,這才是令人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