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電子產業結構的大調整,股市頻爆地雷股,投資人幾乎對電子股失去信心,不僅未上市股票市場規模急遽萎縮,甚至連盤商手中來不及出脫的未上市股票也成壁紙,逼得盤商紛紛轉型……
民國七十七年到七十九年二月,台灣股市在金融股、資產股的領軍下,加權指數由二千三百多點狂飆至一二六八二點。在當時雖然上市電子股不多,但盤商界靠著中聯信託、國泰信託、中國信託等金融股的仲介買賣,為自己創造極為可觀的財富,並打下事業基礎。
包括人稱「銀行劉」或「開封劉」的劉水明、劉向慶、劉錦煌、劉錦棠等堂兄弟檔,「銀行簡」的簡源昌,都是那時候的代表性人物。同一時期,尚有「大亨資訊」潘國華,「韋龍」鄧富吉,「有俞氏」的蔡文惠,到「小李」李祥全、林麗君、黃淑秀等等,都是那一輩的老字號盤商。
到了七十九年二月,雖然股市由一二六八二點狂跌,盤商面臨不小損失,不過由於當年盤商大多在股市狂飆期間為自己奠下雄厚財力,因此縱使投資股票遭套牢,但實力仍十分驚人。
緊接在八十年代電子股起飛的年代,八十二、三年的台積電、華邦、矽茂,到之後的凌陽、瑞昱、廣達、英業達、倫飛等股票熱炒,未上市股市可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僅讓這些老盤恢復生息,包括「金凌」、「上揚」、「立陞」等盤商,也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
好景不再──二千年盤商損失逾億
依非正式的統計,當時這些老字號的盤商中,較具規模者,單一業者一天股票交割的金額可以達數千萬元,甚至是數億元,不計盤商本身也從事「養貨」的長期投資,或是與公司配合批貨包銷等其他金額較大的交易,單單靠買賣間的價差,這段期間盤商均是日進斗金。
因獲利驚人,這段期間未上市盤商市場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峰,不僅大型盤商動輒有數十人以上的業務及外務等從業人員,許多夫妻檔、兄弟檔,也都跳進來當盤商。從業人員至少在二、三千人以上。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國八十年代盤商是靠電子產業打造出黃金十年,盤商炒作未上市股票無往不利,並未察覺到台灣產業結構已慢慢在調整中。因此,當二○○○年總統大選後電子股重挫,盤商深受其害。據業者的估算,盤商帳面損失金額超過幾千萬元,甚至數億元。
雖然二○○○年四月以後電子股幾乎是連跌了一年半,但盤商並未死心。在那段期間,面對盤商大剌剌從事未上市股票仲介買賣,以及未上市股票買賣糾紛事件頻傳,政府積極規畫將未上市股票買賣由場外交易導引到場內,也就是現在的興櫃股市。
當年政府規畫興櫃股市之初有意放開讓盤商轉型為專營未上市股票買賣的券商時,「開封劉」兄弟更是積極爭取設立券商執照,其他盤商也準備跟進。不過由於券商極力反對盤商就地合法轉型為特種券商,硬是運作讓券商設立資本額門檻降低的規畫腹死胎中。
去年台灣電子產業結構的大調整,股市頻爆地雷股,投資人幾乎對電子股失去信心,不僅未上市股票市場規模急遽萎縮,甚至連盤商手中來不及出脫的未上市股票,如今成為壁紙的成數也愈來愈高。
另謀他途──改做期貨或封手退休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未上市盤商市場已更進一步萎縮,雖然維持常態性營業的家數還有百家水準,但除了「開封劉」、「上揚」、「金凌」及「立陞」等四大盤商系統仍維持相對較大的營運規模外,其餘盤商多已被迫轉型,甚至是退出市場了。
以「開封劉」兄弟為例,雖然目前其盤號仍正常營運中,但兄弟四人中,劉水明已移居加拿大;另外,先前在台北、新竹、台中及高雄均設有營業據點的「大亨」潘國華,目前營業據點已縮減,雖仍從事盤商本業,但近來更多的心力是擺放在包括各類公司債、現增詢圈等非未上市股票買賣業務。
另外,過去營運規模也相當大的「韋龍」鄧富吉,目前重心也逐步移往過去原本是未上市投資,如今已順利上櫃的富鼎科技顧問公司,算是盤商轉型為上櫃公司董事長的罕見案例。
至於「小李」李祥全雖仍有營運,但重心已幾乎放在上市櫃股票,與「小李」情況相近,還包括了曾任盤商聯誼會會長的「有俞氏」蔡文惠,以及像李順益、陳宗興、洪榮利等等老盤,也都幾乎一一轉型成了專業投資人,重心也都擺放在已上市櫃的股票,盤號「股樂」的老盤沈克勤,近來幾乎從未上市股票市場消失,據聞沈現今改做期貨。
以目前整個盤商界的情況來看,除了少數較具規模的盤商仍力守不退外,大多已把重心移往他業;不過,或許過去十倍數的輝煌年代實在令人難以忘懷,雖然現今老盤商已轉型改行,但大多數仍不放棄原有的盤號,仍深深期待未上市股票另一個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