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人把我國的願景寄託在生物技術產業;然而,生技業真的會是我們的民族救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由歷史學到教訓:為何當時不受政府重視的鞋業與個人電腦產業後來可以大放異彩,政府極力扶植的汽車業反而吃癟?
台灣在鞋業與電腦業之所以有優異表現,一言以蔽之,是因為:我國與美國的「新興勢力」在打倒「舊壟斷勢力」有相當大的共同利益;所以,我國有美國的新興勢力跟我們裡應外合!相反的,我國的汽車工業則缺乏這樣子的機遇!
讓我們先說明鞋業的情形。NIKE乃是於一九六四年由兩個人成立的小公司,當時鞋業的老大是西德的Adidas與Puma等。NIKE是小公司,資源匱乏,自然而然委託外人代工。NIKE本來委託日本的Tiger代工,但是後來訂單轉到台灣與南韓,原因乃是:Tiger豔羨NIKE的獲利,要求持有NIKE的股份。NIKE後來獲得日本大商社的協助而得以擺脫Tiger:這個日本大商社一方面提供資金給NIKE,另一方面把訂單轉委託到台灣與南韓。
鞋業是台灣產業發展史相當精采的篇章,它有兩個精彩之處。其一,根據世界銀行經濟學家Brian Levy於九一年的一篇學術論文,台灣的鞋業後來擺脫了日本大商社的控制,這要歸功於台灣有許多中小型貿易商。台灣的鞋業證明了:台灣有能力擺脫「依賴性」。其二,近年來,台灣在鞋業的生產優勢不再,但是台商仍然是全球鞋業的超重級角色;例如,寶成的鞋產量占全球產量約略一四%。台商並沒有重蹈日本被NIKE過河拆橋的命運!
七○年代,電腦業也有「NIKE」出現;不過,故事比較曲折。在這個年代,一些小公司開創了個人電腦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乃是Apple II電腦在七七年推出並獲得成功;這乃是個人電腦第一波的新興勢力。面臨這些小公司的挑戰,IBM才於八一年推出個人電腦,而且採取開放性架構。IBM採取開放性架構使許多廠商獲益良多,如Microsoft、Intel、Dell到Compaq等,這些廠商乃是第二波新興勢力。
與台灣的電腦業有共同利益乃是第二波新興勢力;Apple這個第一波新興勢力後來鬼迷心竅自行生產零組件,故與台灣沒有共同利益。有人說, IBM是大意失荊州,才讓主要的好處給Microsoft與Intel占去。其實,IBM採取開放性架構是有其「必然性」的,這是因為IBM忽略個人電腦,後來為了迅速應戰,不得不藉助外力。所以,第二波新興勢力與台灣等廠商還是要感謝第一波新興勢力拉抬他們的身價!
戰後痛宰美國汽車業的新興勢力乃是日本汽車業者;由於日本本身精於製造,不需要台灣助拳,所以,台灣並沒有分到一杯羹。其次,美國的汽車業者冥頑不靈,不知師法電腦業的聯台抗日;導致台、美在汽車業的表現遠遠不如鞋業與電腦業!
由上述三個產業的成敗經驗,我們大概可以確定的說:台灣的生技業應該不可能如同鞋、電腦業精彩!這是因為台灣跟美國的新興勢力(生技業者)與舊壟斷力量(大藥廠)的共同利益可能都不大。例如,在鞋、電腦業,台商擁有美商所不可或缺的生產以及管理供應鍊的能力;但是,在製藥業,我們看不出台商對美商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
不過,這個分析取向倒是透露一個好消息:美國近年來興起一股新勢力-汽車保險公司,這股新勢力與台灣的汽車零組件業在打倒汽車業者的壟斷力有共同利益,因為這些保險公司指定旗下的修車廠採用台商生產的又好又便宜的零件是有利可圖的!
台灣的汽車零組件業其實是可以寄託願景的,因為台灣在這種需要供應鏈的產業,其實是有難以自棄的天生麗質;以往的不幸是因遇人不淑,沒有被正確的欣賞而已!(作者為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