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政府出兵既為油源,更為挽回美元的頹勢。征伊軍事行動揭開歐元與美元世紀爭霸的序幕。新興的法德同盟,能從美元獨占的原油交易中攻占一隅嗎?
海珊的共和衛隊在巴格達不戰而敗,顯然他麾下缺乏善戰的將領;但為海珊效命的金融投資專家,尤其是操作歐元外匯的「法籍兵團」,卻是布陣有方,屢戰屢勝,曾在聯合國勢力的重重監視下,為伊拉克央行及海珊家族賺進數十億歐元。
二○○○年十一月,海珊首度公開宣稱,伊拉克所有的原油輸出改為歐元計價,接受歐元為付款外匯;當時,該國是 OPEC 中,唯一接受美元以外其他貨幣的原油輸出國。那時伊拉克以一歐元兌換○‧八三美元的低價切入,雖曾有許多金融分析家向伊國央行預警,歐元會持續走低至○‧七五美元。表面上,海珊將此視為「反擊美國」的舉措,小小的貨幣風險不足為惜,實則海珊在逃避聯合國「石油換取糧食」的制裁,以及美國聯儲對大筆金額美元買入匯出的審查。
海珊靠歐元大賺 伊朗跟進
海珊委託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 )的紐約分行為外匯調度中心, 將伊國央行原有的六十億美元外匯存底,逐步轉換為歐元;同時將每天兩百萬桶、每桶三十八歐元(目前約二十三至二十六歐元)的交易額,轉入歐元帳戶,在禁運限制下,作為進口鋼鐵、電子、化學工業及軍事物資祕密付款的資金。甚至, BNP服務到家,還將海珊家族及幕僚要員的歐元祕密帳戶轉設在巴黎、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及瑞士,使得美國的情報作業難上加難。
先不論成王敗寇,海珊選定轉換歐元的時機,的確是慧眼獨具,甚至連許多產油國委託的歐美銀行家都自嘆弗如。三年之間,歐元兌美元增值了三成多,巴格達央行外匯已經累積至約一百二十億歐元(未列入海珊家族的二十億美元)。
雖然,這個數目與日本、中國及台灣幾千億美元的巨額外匯相比,不足為道。但美國歷史及經濟學家威廉克拉克( William Clark )認為, 這整筆未動用的錢, 已夠四、五個歐洲銀行在一個星期內操作頂撐( prop up )歐元的準備量。而且,這樣規模進出轉換歐元貨幣的數量,也會鼓動投資法人跟進。總之,海珊發動的小規模歐元游擊戰,雖無法動搖美元,但仍具「落井下石」的殺傷力。
除了伊拉克之外,伊朗也早在一九九九年 OPEC 年會上提出改換歐元的議題,直到二○○二年五月德黑蘭央行才正式開始操作。如果排除恐怖主義意識形態的歸類,布希政府顯然不能提出其他更有說服力的解釋,許多國際觀察家以為,「棄美元而就歐元」才是兩伊同被列為「邪惡軸心」的主要原因。
克拉克就(啟動伊拉克戰爭的真正原因)( The Real Reasons for the Upcoming War With Iraq: A Macroeconomic and Geo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Unspoken Truth,二○○三年一月發表)一文中毫不掩飾地批評,布希政府大費周章地出兵波斯灣,既與反恐與大規模殺傷武器無直接關係,也不全為了伊拉克的原油藏量,全球的原油價格沒有過度上揚的現象,兩年來需求量亦不升反降。
克拉克強調,海珊對歐元的偏愛,才是激怒布希幕僚的主因,華府絕不能任美元的宰制地位- OPEC 各國原油交易的唯一貨幣,受這蕞爾小國的挑釁而動搖。
如果 OPEC 主要的原油輸出國紛紛背棄了「不用美元, 買不到石油」( no dollar, no oil )的規則,那麼不僅僅是美元獨霸全球的終結, 也將成為美國經濟的致命傷。
目前, OPEC 每天出口七千萬桶原油(目前每桶二十四至二十七美元),所有的工業生產國都必須在紐約貨幣市場上先買入二十多億美元,每年約花八千億美元才能獲得正常運作的石油,龐大的數額約等於日本(四千六百二十億美元)、中國大陸(二千七百億美元)及台灣(一千六百二十三億美元)世界前三大美元資產擁有國的外匯存底總和。 曾有些經濟學家表示,乾脆把美元( US.Dollar )改稱為油幣( Petroldollar )好了。
愛爾蘭的經濟學家可林紐南) Coilin Nunan (就在他剛發表的「石油、貨幣與伊拉克之戰」( Oil, Currency and the War on Iraq. FEASTA -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ility. Dublin,二○○三年)指出,美元向以流通全球強勢貨幣的形態,換取世界其他各國的工業產品及勞務。但美國國內的生產輸出及自有資產只提供三分之一等值產能,其他國家買入的美元資產卻占三分之二強。當然,光靠美國聯儲的印刷廠是不夠的,維持美元支配全球經濟活動的絕對優勢,華府就必須一手監控全球的石油交易,另一手緊握著最先進的武器。
少了原油及槍桿子 美元將如泰銖、墨西哥披索
在美國本身經濟處於弱勢時,二○○一年至二○○二年美國財政及貿易逆差持續向下修正,貿易赤字五千零三十四億美元,增幅高達二七%。對於美國經濟基本面的不信任,已經使美元資產主要擁有國開始出脫美元轉入歐元。
歐元聲勢日益壯大,OPEC 開始產生集體心理動搖。 甚至,有一天做為世界最大石油消耗及輸入國的美國,也要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大量買入強勢歐元,才能從原油市場上買到高價(相對於過去)的原油,美國國內能源價格將高漲三○%至四○%,將再進一步重創美國的產業。紐南形容,美國經濟若完全回歸基本面,那麼美元會如同金融風暴中的泰銖、墨西哥披索。
為維護美元的全球性支配地位,以及對 OPEC 的監控,五角大廈擔負挽救美國經濟的神聖任務。海珊政權解體後,布希的德州幫財團先從伊拉克重建賺回原來投下的軍費,然後在五年內,使伊國油田的每日出油量由二百萬桶提高至七百萬桶(全球每日需求量的一成),伊國產油量將會是美國制約 OPEC 最好的工具。
七○年代能源危機後, 以中東產油國為主的 OPEC,一向具有決定世界原油價格機制,但如今卻將失去會員國伊拉克的油田(儲油量占全球總油量一二%),中東回教國家儲油量占有率將從三五%降至二五%。
反倒是美國,以其本土石油儲量加上控制的伊拉克,將正好與 OPEC 等量齊觀。美國的石油集團 EXXONMOBIL、Chevron Texaco 早已培養流亡伊拉克裔的經理人才,接管伊國的原油開採及煉油廠。
無論伊拉克重建後是否還留在 OPEC 組織內,美國的石油集團都將不再受中東產油國約束,可以直接操縱世界市場的價格及出油量。 換言之,OPEC 將被「廢功」而走向解體。紐南提出警告,美國將在二○二○年後,以原油牽制中國大陸及印度, 這世界兩大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的每日需求量約一千五百萬桶。 正如同OPEC 在七○年代抬高油價, 美國將以原油策略對二十一世紀世界主要工業國產生巨大影響,獨裁老大哥加上石油巨擘( Big brother, big oil )誰能匹敵?
目前,伊拉克的戰爭已近尾聲,美方以石油、美元及武力搭配的整體策略也將全面展開, 短期內布希政府要以石油挽回美元頹勢,長期則是解構 OPEC,以期在未來支配世界主要工業生產國。
兩大集團爭雄 其他國家自求多福
德國政治觀察家認為,世界正在形成兩個集團,一個以美英為主,將以各類名義的武力制裁、進出口限制及禁運,控制其他產油國及削弱新興武力(如北韓);另一個集團,則是反美元的歐元主導國,以法國為策略核心,藉著緩和各類禁運( sanctions )、加上人道援助以及各類取代武力對抗的合作計畫, 目前巴黎、柏林及莫斯科已經成為此路線的主軸,中國大陸也「含蓄」地附和著。
在這兩個集團的世紀爭霸中,還有多少小國會繼伊拉克之後,在戰火中失去政治的自主權,有更多的國家,要在世界強權支配下犧牲經濟發展的成果!
無論是英美鐵騎下的戰爭制裁,或是「老歐洲」粉飾太平的和平計畫,一個一個都是「狠角色」。島國上的我們,曾在冷戰的驚濤駭浪中,創造了經濟奇蹟,面臨著全新面貌的國際政經軍多重挑戰,又該如何安全布局,再造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