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問美國,外界最感興趣的是他的個人風格,因為在延續人治傳統的中國政治中,領導人的個人風格往往具有關鍵作用。胡錦濤一趟美國之行走下來,外界的一致評論是:無可評論。因為胡這個人太悶、太無趣、四平八穩、無懈可擊。也許有人會疑惑,在中共殘酷的黨內角逐中能夠穩步上升、屹立不倒的胡錦濤,真的可以只憑仗「大智若愚」一條,就在政治叢林中生存嗎?
胡錦濤看上去一團和氣,但在權力布局上卻毫不含糊,這種「綿裡藏針」的風格,是西方觀察家不可能從出訪中看到的。但是,如果細緻分析胡錦濤在此次美國之行的表現,仍可在一些細微之處找到這種風格的痕跡。
一、胡錦濤此次出訪,對媒體的限制十分嚴格。他在華盛頓的活動只允許攝影記者拍照,不安排任何媒體訪問或記者會,即使連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舉辦的記者會,也由中國駐美使館對與會記者進行篩選。胡錦濤處處企圖展現親民的公關形象,但為了保證不越雷池一步,卻拒記者於千里之外,可見其有取有捨,意志堅強,不隨便遷就外界。
二、在對外發言基調上,原本外界以為胡至少會在兩岸關係上做一些具有個人性的表述,但事實上,胡並沒有在任何重大政策上發表與國內宣傳口徑不一致的言論。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四月二十九日胡錦濤與三十多名美國金融企業負責人晚宴時,特別表示「不需要盲目追求七%的經濟成長率,要考慮經濟成本與經濟效率的平衡」,還提及自由經濟理論標榜的「看不見的手」( invisible hand 〉 的概念。
這一經濟政策立場可隱約看出他在拉開與朱鎔基的距離,並含蓄地表示自己對經濟理論也頗為了解,企圖掃除外界對他「黨務幹部」的刻板印象。
三、在個人形象中,一方面,胡錦濤擺出一副面無表情的姿態,絕對避免有出個人鋒頭之嫌的言行;但另一方面,他也微妙地向外界釋放他具有自我性的信息。
在馬來西亞訪問時,他罕見地脫稿表示「外界說我是神祕人物,對我來說是不公平的」,可以說是微露崢嶸。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心腹祕書中共中央辦公廳2副主任兼胡辦主任令計畫特意向隨行記者表示,「胡副主席的會談、訪問活動十分緊張,有時見到記者時不能回答問題,請記者多原諒」,這種對媒體的態度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江澤民對香港記者大聲喝斥的一幕,無形中提升了胡的形象,又避免外界產生胡自我抬高的印象。
「綿裡藏針」是中共領導層中少有人能運用自如的手腕,鄧小平以這一功夫曾得到毛澤東的重視,在政壇三起三落過程中,也靠這一戰術克敵制勝。現在胡錦濤也在學習運用此一戰術,至於成果如何,「十六大」上就會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