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大陸的經濟體非常大,但是到底有多大,恐怕沒有人能搞得清楚。不少人都看上大陸十三億的龐大消費人口,但是大陸的人口雖然是台灣的五十多倍, 可是二○○○年整個中國的 GDP 才要突破一兆美元,還不到台灣的四倍,這樣的經濟體能說大嗎?
在市場經濟的模式日益成熟下,中國政府也漸漸了解,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絕對不能只靠外銷來帶動國內的經濟成長,因此近來也積極推動內需市場;而中國政府積極加入 WTO,也是希望利用外來刺激,以加快推動內需市場的速度。此外,降低銀行存款利息,並向存款人課徵利息稅,使得實質利率只有二%,也是逼得人民把錢拿出來消費;與四、五年前進行宏觀調控時相比,當時銀行利息竟然高到一一%左右,兩相對照,跌幅十分驚人。
另外,政府還補助民眾購屋購車,這部分也能增加一些消費支出;加上大陸仍具有大家族的精神,很多生活上的支出都可以與家族成員共同分攤,所以用在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不少。再者,沿海居民的所得遠高於內地,因此雖然整個中國每人每年平均所得不到九百美元,但是大陸人民的購買力卻比預期來得高。
這麼有潛力的內需市場,當然會引來國際企業的興趣;問題是,中國的內需市場對外國人(包括台灣人在內)是封閉不開放的,所以要打入大陸的內需市場,一定要透過通路商或經銷商才辦得到。早期很多台灣的中小企業以為中國市場很大,便一頭熱地栽進去,但是他們很快便會發現大陸市場實在很難搞,因為不光只是法令制度的差異,還有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等隔閡,因此失敗的例子遠多於成功的故事。
過去中國是無所謂內需消費市場的概念,到了改革開放後,政策重心又多放在製造部門的生產及國企的改革,所以在消費這部分仍未受重視。九四年以前,中國的內需管道主要來自海關走私,海關由解放軍負責,只要打通關節便暢行無阻。九五年中央發現了這個漏洞,除了加強改革補洞外,政策上也開始推動宏觀調控,內需又低迷了一陣子;直到一年多來,經濟漸有起色,內需也好了起來,不過中國的內需市場還是很難做。
二○○一年,中國加入 WTO 後, 將會刺激更多的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民眾消費有了更多的產品、更便宜的價格可以選擇,其中主要還是進口貨;不過這些舶來品仍舊要靠國內的通路行銷,於是又可刺激外資投資在中國的通路系統上;這麼一來,內需市場會出現明顯的成長,接著又可刺激海關系統的效率改革。在過去,能在海關暢行無阻的有力人士,一定得要黑白兩道都吃得開才行,其中又以台商為代表;不過日後中國海關將對全球各國一視同仁,台商在這方面的優勢也在遞減之中。
在大陸成功的台商,企業規模通常都比較大,而且多以做外銷為主,生產康師父的頂益集團是少數的例外。經營有成的台商以從事製造業為主,多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區域,這些地區有如台灣的小殖民地般,自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上中下游的供應鏈也都已經建立起來,能夠充分配合,所以效率很高。
台灣的大型企業受到戒急用忍的限制,所以不太容易大規模地到大陸投資;但是中小企業不受政策束縛,不然就是迂迴轉進,這幾年下來累積投資大陸的金額也十分可觀,所以我們可以說,戒急用忍政策的效果不彰。不過另有一說,就是若沒有戒急用忍,台灣跑過去的錢會更多,不過我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因為大企業做決策一定會有詳細的評估,不太可能會因一時衝動就躁進;同時大陸並不是那麼容易投資的地區,要有計畫,要等時機成熟,像東莞地區台商的上下游供應商都齊備了,才會投入比較大的資金,不然會做得很辛苦。
所以不管台灣開不開放戒急用忍,我想會跑出去的錢大概都差不多;只是我們不希望到外地投資的錢遭到失敗的命運,因為錢出了還有機會回來,若是在異地玩完了,對台灣肯定不好。台商投資大陸這麼多年,一定在當地累積了不少資金,搞不好前一陣子大家口中所說的中資,就有一部分是想要回來的台資。因此政府高喊要求企業根留台灣,要讓這些公司把在大陸賺的錢匯回台灣,首先就要簡化轉帳的手續;假如兩岸匯款作業非常繁雜、限制又多的話,企業要嘛就不去大陸,要不就連根都去,去了就不想回來。
往回看,所謂的大陸熱似乎有三至五年就發作一次的周期,大約在一九八七年、八九年、九四年、九九年都出現過;不過大陸經濟仍不夠成熟,冷個三年、再熱個二年,冷的期間長過熱的期間;而最近這一波已經熱了一年多了,會不會再來一次循環,很值得觀察。由於經濟基礎不夠厚實,所以只要稍一加溫,便很容易over-heat (過熱);此外中國內部問題仍多如牛毛,銀行呆帳、政府赤字、失業率等,都是問題。從這些角度分析,大陸的投資環境並不是外界所看到的那麼好。
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刻意去排斥,畢竟中國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台商若要做中國的內需市場,我想可以把焦點放在台商較多的地區,再慢慢延伸至真正的國內市場;這是另一個大台灣市場的概念,銷售的對象是在大陸的台商,或是台商企業所雇用的員工。
二○○一年的美國景氣肯定會慢下來,台灣的外銷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在上半年之前,日圓走貶的趨勢看來也不會扭轉,所以日本的經濟也會跟著往下貶。對台灣而言,未來可以著力的市場只剩下歐洲及中國大陸了,所以不管如何,政府一定要擬出一套因應大陸市場的對策,好讓台商及早站在最有利的位子。
大陸熱的循環雖然已經快要接近高點, 但是新的一年,因為有了 WTO 的新刺激,會讓全球的焦點都集中在中國。 預計當兩岸同時加入 WTO 時,大陸熱會達到最高潮,接著就會降溫;這時大家才會發現 WTO 的效應沒有那麼快發酵。 大陸經濟進三退二,短期的成長會因 WTO 而跳高,但是體質不會那麼快就改善。 不過大陸市場開放已成定局,經濟也會維持一定幅度的成長,所以儘管眼前經濟處於循環期的高點,但是我們不能漠視,還是要有開發耕耘大陸市場的中長期計畫。
除了香港之外,台灣是最能享受到中國市場開放的好處,當然兩岸仍然有政治上的顧慮,我們也不必完全開放與大陸的關係,但是我強調政府一定要有對策,才能因應大環境的變化。本國的錢到外地去投資,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台灣經濟實力的延伸,政府千萬不要讓台灣和大陸之間的聯繫斷了線;就好像風箏一樣,只要線不斷,風箏飛得再遠,我們和風箏之間還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