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十五日早上九點,一百多位大學校長及數十名教育部官員,陸續走入元智大學五館的彥公廳中,展開長達八個小時的「大學校長會議」,這一天的主要議程焦點鎖訂在新出爐的《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及大學法修正草案。
不過,由於絕大多數的校長都是當天早上才拿到白皮書的草案,少數「預習」過的,最多也是二、三天前才第一次看到白皮書,使得會場的討論陷於膠著狀態,許多校長當場抱怨:「這麼重要的法案,為什麼不早點拿給我們看?」也有校長直呼:「討論法案的時間太短,二月就要送審實在太過倉促。」
法案中提及的新政策、新名詞,多少也讓校長們感到有點「霧煞煞」,只見公立大學的校長們無奈地對媒體記者說:「你問我對大學公辦民營有什麼想法?公立大學變成公法人後,要怎麼運作?老實說,我們也還沒有清楚的答案,目前大家還只在了解定義的階段。」私立大學的校長們則憤怒地表示:「大學追求卓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是學術卓越,還是教學卓越?國家給私校的經費那麼少,要我們怎麼卓越?」
因為草案的爭議性不小,在校長們的極力爭取下,教育部部長楊朝祥承諾,將草案送審時間延至五月,由公、私立大學的校長聯誼會,分別組成研議小組,針對爭議部分進一步討論,並研擬可行的替代方案,總算平息部分校長騷動的情緒。
公立重質 私立管量?
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中最讓私校校長反彈的部分,就是「總量管制,自行規劃」,開放自由競爭,鼓勵私人興學,將私立大學的設置由現行的核准制改為許可報備制,幾乎全部的私校校長都對這個做法抱持相當大的疑慮。
元智大學校長詹世弘表示,目前大學聯考的率取率已高達六成,大學院校超過一百所,一旦大學設立的門檻降低,大學家數快速增加到招生總數超過當年報考人數時,私立大學被自然淘汰的現象就會發生。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碧端指出,草案中的這項做法確實會對私立大學造成衝擊,不過,改為許可報備制後,教育部會將各類資訊,包括人力的需求、學校的飽和、競爭的環境等,充分提供給有意辦大學的人士參考,同時也要建立完備的更專業評鑑制度,以此作為補助私大補助款額度的依據,讓私立大學朝向正面的自我鞭策。
對於高教司的規劃,任期屆滿、即將卸任的中原校長張光正不滿地回應道,教育部要建立專業的評鑑制度他當然不反對,但是根本之道是要徹底改變目前大學教育經費「重公輕私」的做法,以這個學年度為例,負責全國六○%大學生教育責任的私立學校只有四五億元補助款,僅佔全國大學補助款的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公立大學學生所享有的教育資源是私校學生的二十倍,而私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又比公立大學來得低,不管是對私校的經營者或是學生,這種經費補助的方式都很不公平。
「大學不是企業,如果因為競爭不夠就任意解散的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張光正相當憂心地說,就他所知,目前已有三十幾所私立大學排隊等著開放設立,近年來,許多私校已經對學生素質低落感到無能為力,大幅開放私校之後,恐怕會造成更惡質競爭的狀況。
對於私校設置門檻降低可能帶來教育品質低落,代表與會的大同大學教務長洪賑城也有同感:「現在已經聽說,有些私校的老師因為當掉太多學生,被校長叫去,因為學生如果被退學,學費的收入減少了,會影響到學校的營運。」
東海大學王亢沛則針對公私立大學在高等教育的分工加以著墨:「國外的狀況,都是由公立大學負責普及教育,私立大學追求質的提昇,一般人家的子弟可以只付低廉的學費就上到公立大學,在台灣剛好相反,優先設置私立大學的意思,就是要私立大學負起普及教育的責任,一般的人民繳了那麼多的稅去補助公立大學,還要再另外付高額學費讓子女到私立學校受教育,這不是很不合理嗎?而白皮書中一方面希望大學整併,一方面鼓勵私人興學,兩個政策似乎也是互相矛盾。」
此外,針對白皮書中「各縣市至少設立一所大學,以平衡城鄉發展」的做法,朝陽大學校長曾騰光亦不表贊同:「到底台灣需要多少大學才夠?各縣市一定都得要有大學嗎?政治人物以辦學當作政績的不良風氣,教育部應該有拒絕的勇氣」即將在二月接任輔大校長的輔大教授李寧遠也建議,各縣市的大學應可考慮以合併的方式,來取代各自的發展,以避免資源的重疊浪費。
公辦民營 飢不擇食?
其實,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不僅讓私校大叫不平,連公立學校也頗為頭疼,為了鼓勵各校對外爭取奧援,教育部的白皮書草案也提出大學公辦民營的建議,可能施行的做法包括:新設立的公立大學採行公辦民營、將現有之公立大學全校委託民間經營、將現有之公立大學擬發展的新設學院、科系、校區或特定建築物,委由民間興建或經營。
教育部官員指出,大學公辦民營早已行之有年,例如,美國的康乃爾大學部分學院即為州政府提供土地由該校經營,新加坡管理大學是由政府提供土地,由美國賓州大學來經營,北京大學的光華管理學院也是由外界捐款設立,有自己獨立的董事會,目前國內的海洋大學、中山大學也希望以公辦民營的方式來籌設分校,中山大學海水浴場及青年活動中心、中興大學蕙蓀林場及台大溪頭實驗林的委外經營案,也已經通過申請,公辦民營的施行規則雖仍在研擬中,不過已是確定的趨勢。
受邀到大學校長會議致詞的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表示,他不反對大學公辦民營的做法,大學可借用企業嚴謹、有效率的管理模式,但若只想建用企業雄厚的資金進入校園,或直接將整個大學交由企業經營,將可能導致大學過度商業化,「很危險」,對於部分大學為籌措財源而過度實施建教合作一事,甚至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劉兆玄也很不以為然。
對於大學公辦民營,多數校長認為方向是對的,但要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需要進一步釐清定義並審慎評估。中山大學校長劉維琪認為,如果只是將學校的資源設施,如停車場、宿舍、餐廳等委外經營,並無不妥,但若要將整個學校公辦民營,影響可能就很深遠,他相信沒有學校會這麼做。
劉維琪說,公辦民營中的「民」,並不限於民間企業,本校以外的其他學校也能協助大學經營,例如,新設大學若無力經營好圖書館,或許可委請經驗較佳的台大代為經營,不過,一般的校務,並不可能公辦民營方式來操作。
清大校長劉炯朗也同意公辦民營的方向,但要避免過度的「商業化」,如果企業界為了教育理念而想委由清大代辦學院或科系,只要對清大發展有利,他當然願意做,但企業也必須尊重大學校長的專業,讓學校擁有一定的自主性來掌握這個學院或科系的方向,否則,如果只是在清大的校地上蓋個大樓,辦個學校,全部的運作全與清大無關的話,就形同「出賣」、「割地賠款」,違反教育基本的理念。
詹世弘則強調,教育部既然要鼓勵大學以公辦民營來開源,就應給予公私立大學一樣的遊戲規則,目前教育部規定,公立學校可自由接受外界募款,私立學校的外界捐款卻最多只能佔校務經費收入的二○%,若要實施公辦民營,公立大學可免費借用國家土地,私立大學卻必須要承租,如果這些規定不鬆綁的話,私立大學怎可能站在平等的地位與公立大學競爭?
公立大學法人化遊戲規則怎麼定?
伴隨著公立大學自主發展而來的,便是公立大學的法人化。目前公立大學仍有八○%仰賴政府編列預算支應,為了避免立法院等政治勢力介入學術運作,教育也將公立大學的法人化列入白皮書,並將從大學法的修正著手,確立公立大學的公法人地位。
雖然公立大學法人化已是大學校長們公認不可擋的趨勢,不過,公立大學法人化後,董事會的成員、遴選方式、職權及與校務會議、校長的關係,仍須進一步清楚界定。
清大校長劉炯朗指出,美國州立大學的董事會,多半是由州長指派部分成員,其餘則由州民推選,董事會約每月開一次會,決定學校發展的重大方向,負責校長的遴選及教授升等之最終決定權等事務,他建議,未來台灣的公立大學董事會組成,除了當然代表──教育部外,應該以校友代表及具有教育理念的賢達人士為主,至於遴選方式,則須再討論。
楊朝祥則表示,目前台灣相關公法人的法令仍太少,很多運作規則都很模糊,過,比較確定的是,目前各公立大學以校務會議為最高決策機關的做法將會有改變,原則上,董事會將變成最高決策機關,負責監督學校的經營與管理、審校務發展計劃、概算及學院、科系之設置或停辦。
對於董事會的定位,多數校長認為將有助於校務運作的彈性化,解決目前凡事須經校務會議討論決定而產生的效率不彰的問題,但也有校長持保留態度,認為以台灣的「官場文化」特殊,董事會的組成若全來自校外人士,態度又較強硬的話,很可能會傷害到大學自主的性格,讓這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校園民主再走回頭路。
私立大學的設置標準、大學公辦民營、公立大學法人化等政策鬆綁,都將導致國內大學教育市場更為自由與競爭, 而台灣加入 WTO 之後,國外大學將可來台招生,也可能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未來大學該怎麼「辦」,恐怕是每個校長內心的大問號。
教育部雖已承諾《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延後送審,讓大學校長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因應之道,而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各大學如何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脫穎而出,這張高難度的試卷沒有標準答案,端看各校校長的智慧與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