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的劇團近來一直致力於走出傳統劇碼的框框,將現代或西方的故事題材引進中國式的表演形式裡頭,試圖為傳統戲曲賦予發展的新生命,例如國光劇團之前的「台灣三部曲」最終部《廖添丁》強調本土草根性,接下來還將會有「復興國劇團」的《出埃及》詮釋西方宗教神話──儘管我不是很習慣這種演出,但這種革新精神其實很令人感動,畢竟不管任何藝術若只知守成,遲早會面臨沒落的困境。
所以當我知道「戲專國劇團」(前身是復興國劇團)想在千禧年前夕聖誕節推出戲曲版《出埃及》,雖然團長鐘傳幸宣稱他想表達他堅信上帝「天助自助者」的信念,但是我的第一個反應,其實還是比較好奇:動畫裡的那位帥氣摩西王子,究竟會由誰來詮釋扮演?
而答案是:李寶春。
說真的,不管是《十誡》或者是《埃及王子》,故事的戲劇張力,其實幾乎都在主角摩西對自我認同的心情轉變,所以由李寶春這位優秀傳統戲曲演員來演出摩西,年齡與心境的歷練自是綽綽有餘,即使單單看他的扮相,也還滿有動畫《埃及王子》的味道;加上林秀偉為這齣戲所編的肢體動作,《出埃及》的內容其實頗有可觀之處。
其實本周我本來想介紹的是屏風第四次演劇祭,不過他們今年所請來的三個表演團體的節目中,「台北曲藝團」的相聲說唱《紅眼病》描寫現代社會流行,內容輕鬆趣味取勝,走類似相聲瓦舍早期的路子,無庸介紹;而「踏搖娘劇團」的《盜賊三部曲》,我並不清楚,無法置喙。
倒是之前才在「小亞細亞藝術網絡」表演過的「光之片刻表演會社」此次帶來的實驗作品《不肖夜行》挺吸引我,它趣味,其實是在於表演的「複製」與「模仿」,因為他們先在日本拍下一段表演作品的錄影,之後台灣團體再根據錄影內容重現這段演出,然後觀眾可以將之比:所謂的表演,究竟是存在於哪一個層次?是故事情節?肢體動作?行為表情?透過形式,觀眾可以看見各種荒謬趣味,以及表演者自身所存在的意識,而觀眾也可以重新思考自己欣賞表演的邏輯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