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付了一輩子卻領不到?勞保不可不知的四個問題

付了一輩子卻領不到?勞保不可不知的四個問題

2018-12-21 17:39

若工作不想被坑,或是碰到明明有繳勞工保險(簡稱勞保),卻領不到相關給付的窘境,有工作的勞工朋友,第一天上班時,就應該要確認公司有沒有幫你投保勞保,並且搞懂以下四個關於勞保不可不知的保障和給付問題,才能避免繳了錢卻得不到保障,以及傻傻被老闆坑了還不知道等狀況。

一、勞保有哪些保障?小心老闆「高薪低報」

 

其實,所謂的勞工保險,是在職社會保險,主要是提供勞工在工作中或退休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範圍包括生育給付、傷病給付、失能給付、死亡給付、老年給付以及職災醫療給付等。

 

白話來說,就是女員工生產可以領生育給付;員工生病或受傷時,可領到傷病、失能或職災醫療給付;未來退休時,可以領老年給付;若不幸過世,則有死亡給付。

 

而不僅正職員工,工讀生、短期工作人員或是勞工試用期,基本上都要在到職當日投保勞保。不過,部分公司為了降低勞保費用支出,會違法「高薪低報」,即投保薪資低於實際薪資,讓員工的保障跟著降低。

 

勞保局內部舉例,以小米月薪3萬元來看,應以30300元級距加勞保,老闆卻以22000元最低級距加保,對小米而言,每月勞保費少繳158元,但當小米生小孩後請領2個月生育給付時,將會少領18582元!

 

高薪低報會直接影響勞工的生育、傷病、失能、死亡、老年給付額度,每月的少繳對權益有很大的影響。但根據勞保局最新統計,2017年勞保、勞退高薪低報的企業仍有7萬家,人數合計29萬人。

 

二、兼兩份工作,該如何投保?

 

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時代,不少年輕人都是身兼多職的「斜槓青年」,對於不只有一份工作的民眾,勞保該如何投保?由於兼差狀況的普遍,勞保條例在2008年8月13日已修正規定「勞工可以重複加保」。

 

以兼兩份工作的民眾來看,若兩家公司的員工數都達5人以上,屬於強制投保單位,兩家公司的老闆依法都必須替員工辦理參加勞保。不能因為員工已在職業工會加保,或是已參加其他社會保險,例如軍保、公教保或農保,而拒絕投保。

 

反之,若公司員工數不滿5人,非屬於強制投保單位,老闆沒有幫勞工加保,也不會違法。若屬強制投保單位,但沒依法替員工辦理投保手續的話,除了會依法開罰之外,員工若發生事故,老闆也要付賠償責任。

 

勞保局內部也強調,勞工同時受僱兩個事業單位,且都有加保的話,除了職災給付是取較高的投保薪資計算之外,包括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等保險給付,都可將兩份投保薪資合併計算,意味著勞工重複投保,將有雙重的保障。

 

勞保老年給付。

▲掛名加保或海外工作者,要留意是否符合勞保資格,以免繳了大半輩子勞保保費,卻發現無法請領。(圖/今周刊攝影團隊)
 

三、掛名加保或海外工作者,領不到老年給付?

 

勞保是在職的保險,必須實際有工作者才能投保。很多海外工作者,為了退休後可以領勞保的老年給付,會選擇掛名加保在職業工會或是親友的公司,但這類的狀況若被勞保局查到,恐被取消勞保的資格。

 

磊山保經千迎特許事業部高級業務經理陳彥良表示,依現行勞工保險條例施行的區域為台灣、澎湖、金門和馬祖地區,若是在大陸或是海外工作的台幹,由於受僱的企業不在上述地區,所以依規定不能夠參加勞工保險。

 

至於若是由台灣公司派駐在海外工作的勞工,勞保局內部表示,若有勞動契約、外派契約,且能證明是領台灣企業薪水的話,經過認定符合勞保資格,是不會有問題的。

 

四、勞保老年給付,月領還是一次領划算?

 

目前現行法規,2008年12月31日之前有勞保年資者,才可選擇一次請領或是每月請領老年給付,而2009年1月之後勞保年金施行後,初次參加勞保者僅能選擇每月請領。

 

然而,一次請領和每月請領哪種方式比較划算?陳彥良表示,若以65歲、年資30年、最高60個月的平均投保薪資45800元試算,可每月請領21297元老年給付,保證給付206萬元,但若是一次領,最多就是領206萬元,因此,相較下來,每月請領會比較划算。

 

整體而言,陳彥良認為,民眾不應將老年給付視為退休生活的主要資金來源,因勞保的不確定因子太高,建議可以先思考自己幾歲要退休、設定退休金目標,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例如定期定額投資基金、買美元增額型壽險等,都是長期可以累積資產的方式。

 

 

【2019新春特輯】豐調嶼順 今豬報喜↓

 

 

蕭漢森的華碩證券早期因業績稱王曾名噪一時,並被《財 訊》報導過。

蕭漢森的華碩證券早期因業績稱王曾名噪一時,並被《財訊》報導過。

 

 

蕭家兄弟縱橫股海逾30年

獲封第一代「少年股神」

 

在那個年代,年僅三十歲出頭的兄弟倆,每天就在股市殺進殺出,這對兄弟檔甚至為了不讓退佣被別人賺走,在九八年乾脆開起華碩證券公司,並以當年的股王華碩為標竿,直接取名「華碩證券」。因一個月交易金額達四百億元,算下來,等於一個月光退佣,就能賺進四千萬元。

 

由於發展網路下單的時間早,在二○○○年左右華碩證券還與寶來證券、公誠證券並列市占率前三高的券商。兄弟倆以後進者的姿態,竟成功打敗國內各家券商成為交易量第一名的號子,並曾以「華碩證券是台灣最傳奇的號子——年紀最小、業績最好,蕭氏兄弟笑傲江湖」的標題,登上《財訊》版面,當年一度在證券業成為話題。

 

不只如此,《財訊》也曾在「台灣股市金主壯烈犧牲祕錄」一文中,點名當○一年股市崩跌、大小金主幾乎全遭滅絕時,還能活躍的金主,其二就包括蕭漢森、蕭漢彬兩兄弟,且在專業證券商中,仍能保持當時的第一名。

 

經歷過台股燦爛輝煌時期,據了解,早在二十多年前,蕭漢森就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購置二棟價值億元的豪宅。不過,近年行事低調的他已搬至仁愛路豪宅帝寶,與住帝寶的于姓、林姓、張姓股市聞人互動較深。

 

儘管優遊股海時間長達三十餘年,有第一代「少年股神」之稱的蕭漢森實際年齡才五十七歲,隨著證券業近二十年來的整併與洗牌,如今蕭漢森對外的「資本市場」相關頭銜卻只剩華允資產管理及恩又博投資公司董事長,蕭漢彬則為國際旭菱資產管理公司監察人。此外,蕭漢森另一個身分是大豐有線電視的董事。

 

大豐有線電視表示,蕭漢森是逢運投資的法人代表,因與大豐電大股東戴永輝認識而進入董事會,他們也不清楚蕭漢森投資力致的動機。

 

本刊記者透過大豐電約訪蕭漢森,他僅簡單回應:「暫時沒有考慮接受訪問。」

 

事實上,以蕭漢森過去豐富的投資經驗來看,他會重押力致絕非隨波逐流。因為這股人工智慧(AI)熱潮延燒至今,原本看好AI概念股的資金在獲利了結之後,也開始找尋其他可投資標的,而基本面跟著AI題材水漲船高的散熱族群,自然成為投資人追捧標的。

 

在散熱概念股中,力致近一個半月股價已大漲約五成,一路從不到百元上攻站穩一百五十元大關,其餘包括健策、超眾、雙鴻、建準、泰碩、奇鋐等近期股價皆大漲。

 

若從力致股票的券商分點進出狀況來看,可以推敲,蕭漢森在八月九日、十日兩天,極可能是透過元大證券總公司法人部進行買進。

 

這是因為,八月九日當天,元大證券就出現異常大量買盤,隔天,更出現多達一萬六四六二張的買進張數,遠超過其他券商分點最多僅有兩千餘張的買進量。

 

力致董事長饒振奇8月22日親自主持法說會透露,希 望五年內營收可以達到二、三百億元的水位。

力致董事長饒振奇8月22日親自主持法說會透露,希望五年內營收可以達到二、三百億元的水位。(攝影/吳東岳)

 

短進短出頻頻

傳奇大戶的盤算明年見分曉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力致公告前七天,也就是蕭漢森連續大買兩天後的八月十一日,元大證券卻又出現多達八四九四張的賣壓。對比當天其他券商分點賣出張數皆不到四百張的狀況,來自元大的賣出手筆顯得格外異常。也多少呼應了近日市場傳出,蕭漢森已在極短時間賣出部分力致持股的說法。

 

據本刊掌握,蕭漢森本來就熟悉短進短出,他確實已在八月十一日,就開始賣掉七千四百多張力致,但以他買進成本的均價估約一五七.八元推算,套利空間十分有限。

 

知情人士透露,「蕭漢森沒想到力致一買就讓他成為第一大股東,所以隔天立刻就趕快減持二分之一股票。」只不過,因蕭漢森非力致公司內部人,出售持股並不需要公告,也因此,他究竟還握有多少力致持股,仍是問號。

 

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因力致董事長饒振奇個人持股過低,才會讓外人有機可乘。但對比力致前十大股東名冊觀察,饒振奇多透過子女與親戚持股,還是掌握約五%多的股權,只是面對蕭漢森突如其來的操作,仍不得不提高警覺。

 

不管如何,以力致這類資本額僅七.九億元的小股本公司,蕭漢森究竟是短線操作,還是鎖定經營權而悄悄布局,外界不得而知。由於十大股東最新持股明細,每年才公布一次,若他仍低調不受訪,最快得等明年四月,這位傳奇大戶的盤算,才能真正見分曉。

 

力致科技

延伸閱讀
切記!加薪還要這樣做 勞保才不會被A
切記!加薪還要這樣做 勞保才不會被A

2018-12-06

沒在工作也能投勞保 這樣做才可以
沒在工作也能投勞保 這樣做才可以

2018-11-29

虧大了!很多人不知道勞保這樣保 各項給付都加倍
虧大了!很多人不知道勞保這樣保 各項給付都加倍

2018-11-15

勞保年金月領5萬元? 這樣做才有機會
勞保年金月領5萬元? 這樣做才有機會

2018-08-23

未依Google路線 車禍職災不賠 法院判勞保局敗訴
未依Google路線 車禍職災不賠 法院判勞保局敗訴

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