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勞動市場與就業結構也隨之產生轉變,不論是先進國家、新興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皆受到失業問題的衝擊,尤其青年就業議題往往備受關注。「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以下簡稱勞安所)」定位為勞動部智庫角色,為因應整體勞動市場變化加遽,適切掌握我國產業需求與勞動力供應現況,並推估其未來發展,透過下設勞動市場研究組對於國內整體及特定產業發展與勞動力需求、勞動參與、勞動經濟分析等範疇進行研究,提供勞動政策規劃建議及產業經營管理參考,以達到市場監測、促進就業及提升人力資本之最終目標。
勞動市場翻騰急遽,青年如何站上潮流浪頭與世界競爭?
青年朋友是促進整體勞動市場活絡的原動力,卻也是勞動市場更迭中最受衝擊的族群。有鑑於此,勞安所於今年度針對大學畢業生進行畢業後的就業追蹤研究,透過勞動行政資料與校務資料的串聯,預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強化學校與業界聯結,了解學用落差及薪資發展,期望提供公立就服單位智慧媒合服務建置之藍圖。此外,也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勞動行政資料,建立職業訓練課程推介模型,利用分析模型準確找出職業訓練課程受眾特質,更進一步觀察潛在需求者,提供青年職業訓練及在職員工職業訓練相關政策調整的參考依據。
因應現今勞動市場多元的職能與專長是提升自我競爭力的一大關鍵,更是勞動部及所屬機關單位持續努力提供青年協助的目標。勞動部目前已提供的相關青年職業訓練,有全臺五大青年職涯發展中心及在職員工職業訓練課程;青年職業訓練方面包含青年就業旗艦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等;在職員工訓練方面包含產業人才投資方案與各分署自行辦理的在職人員相關訓練進修課程等,皆提供在職與非在職青年培訓自身職能良好且多元的管道。
產業結構更迭趨勢,跨域人才躍升勞動市場新星!
經濟全球化與智慧時代的趨勢之下,AI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及工業四·〇等議題備受熱議,在工業發展效能大幅增進的同時,也因人才需求結構變化,衍生出科技取代人力的恐慌與爭議。
勞安所面對此議題,也在二〇一七年針對國內導入智慧聯網生產之中高階主管及企業經理人進行相關研究調查。研究中顯示智聯網生產型態改變帶動新興職業需求,儘管導入智慧生產與自動化後,企業可能會減少僱用作業員、第一線管理監督人員等職類,但就整體的聘僱研究中,可發現新興科技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高於被機械取代的人力。在綜觀整體產業的研究上,勞安所也透過勞動市場觀測與資訊掌握,透視企業成立年數、企業規模如何影響工作機會的產生或汰減,並對於現行之新創企業獎助作法,提出相關建議。綜上所述也可窺知人才跨職能、跨領域的轉型才是面對新經濟結構首要積極對應的課題。
預見勞動市場變動,智慧化發展與中高齡重返職場議題備受關注
社會環境對勞動市場同樣深具影響,根據人口推估報告指出,預估二〇二一年台灣總人口數會達到巔峰,總人口數會來到二三六一萬人後隔年開始減少,且人口紅利在二〇二七年就可能會消失,這顯示了國內人口結構會產生較大的轉變,後續在整體勞動市場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勞動力不足、教育環境改變、長照需求大幅增加等,皆是未來可預見的變動。
人口老化的問題同樣席捲全世界,勞安所也同樣重視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勞動力發展,透過研究設計進一步掌握中高齡及高齡者重返職場的影響因素,觀察職業訓練對請領失業補助中高齡及高齡者之再就業效果。隨著中高齡及高齡者「在地老化」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促成非機構式照顧服務的興起,產生對於特定對象照顧的替代選擇,同時透過該研究得以進行跨部會「外籍勞工申審系統」與健保資料庫串接,建立我國長照外籍看護人力資源基礎數據。
在眺望未來可預見的勞動市場變動方面,透過二〇三〇年的就業趨勢與展望進行前驅性的相關研究,藉由分析勞動力存流量變動與總體經濟的相關性,嘗試建立五大產業勞動力供需預測機制,掌握國內勞動力發展趨勢,連結全球社會經濟脈動。運用科技當作強而有力的基礎,使得各行各業的生產朝向智慧化發展,或許是面臨未來在勞動力不足時的一道解方,另ㄧ方面如何運用科技(AR/VR)的輔助達到勞動力智慧化的提升,也是未來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
掃描全球及國內勞動環境趨勢,探討影響未來工作的驅動因素一直是勞安所的重要任務,過去也有針對區域智慧勞動力進行相關研究,並以關渡和臺南兩個場域當作示範區,運用 iBeacon 與智慧型手機的 APP 整合在地店家與特色產業,搭配學校培育跨域才能的學生投入在地就業或創業。除此之外,為協助青年強化於未來勞動市場的競爭力,勞安所於今年12/2~12/4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辦理為期三天兩夜之「二〇一八亞太青年勞動力趨勢論壇」,以「數位化創新、跨領域多元學習」為願景,邀請國內外優秀青年就未來可預期的勞動市場變動開啟連結國際的對話平台,並先行思考投入未來勞動市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