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對退休金規畫有長期、深入研究的外商投信資深副總,在一張命題為「如何準備退休金」的白紙上,寫下四個關鍵:「時間、累積、RSP(定期定額儲蓄計畫)、有效工具」。他以過去在退休基金協會,以及二十多年投資實務經驗告訴大家,只有抱著「儲蓄」心態,人生最後一塊理財拼圖才能完整填上。
依據「世界銀行」提出的退休金規畫三支柱,最低層是社會保險,在台灣,也就是政府提供的勞保年金、國民年金、公保等;第二層是由企業分擔的退休理財計畫,如勞工退休金(勞退)、軍公教退撫基金等;第三層則是個人自願性的儲蓄或理財。
先看政府提供的第一層社會保險。對一般勞工來說,這部分就是目前面臨破產危機、亟待改革的勞保年金。為了避免破產,減少退休金給付將是勞保年金的必然改革方向;換言之,在退休金規畫上,勞保年金所能提供的火力,未來必會有所降低。
於是,第二層與第三層的重要性,也就必須相應拉高。其中,屬於第二層的勞退,沒有類似勞保的破產問題,每月由雇主為員工提撥六%薪資,員工也有另外自行提撥一%到六%薪資的選擇空間,且原則上必須等到六十歲才能請領。對應前面提到的退休金準備四關鍵,勞退制度已經符合了「時間、累積、定期定額」這三項。
可惜,現行的這套勞退制度,對年輕人來說,卻未符合退休金準備的第四項關鍵—有效工具。
關鍵一:釐清最佳股債配置 從保守型三成、積極型65%配置出發
「勞退基金的一個大問題,是不分年齡或風險承受度,都用同一套投資組合。二十歲的社會新鮮人,與六十歲的準退休族,進入勞退基金世界後,會被穿上同一套制服,政府會以相同方式對待他們的退休金。」外商投信資深副總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