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高薪人士的悲哀「年薪700萬繳稅200萬」...每年報稅大失血,稅務專家:上班族跑不掉,這招節稅才能真正省錢

高薪人士的悲哀「年薪700萬繳稅200萬」...每年報稅大失血,稅務專家:上班族跑不掉,這招節稅才能真正省錢

TX

稅制

shutterstock

2023-04-12 13:53

編按:一位工程師在Dcard發文詢問高薪上班族有沒有什麼節稅的方法?他表示自己在design house上班,年薪約700萬,還有股利約200萬,一年繳稅金額就要200萬左右,感到很吐血「每個月薪水繳分期的稅就飽了」。他的狀況也點出高薪人士的悲哀,即便用盡所有的免稅額與扣除額,每年報稅還是大失血,有什麼破解的方法嗎?聽聽稅務專家怎麼說。

 

TX您好:

在職場打滾多年,年薪也到了一定水位,稅率也從以前的5%、12%提高到了20%。剛繳完今年的所得稅,說真的心裡好痛,即便已用盡所有的免稅額與扣除額,還是免不了讓辛苦賺來的錢飛走了許多。作為一個受薪族,還能怎麼做呢?

—來自台北的W先生

 

W先生您好:

 

許多高薪的上班族一定也在考慮這個問題,畢竟對一個受薪族而言,每年要繳的稅似乎很難透過稅務規劃去得到重大的改善。

 

這是事實。

 

我並不建議某些節稅點子,例如買保險節稅、買房子用房貸抵稅、捐贈節稅、花一堆醫藥費節稅…等,因為只為了節稅去支付這些費用,都會讓你「額外的付出」比「節省的稅」大得多。

 

例如買保險,假設你實際上只需要14,000元的保險,但為了節稅,你將保費提高的24,000元。你多花了10,000元,但只得到了2,000元的節稅(=10,000*你的所得稅稅率20%)。

 

更糗的情況是,你再將保費提高到29,000元,但非健保保險費(包含勞保費在內)的抵稅上限是24,000元,這筆新增的保費5,000元(=29,000-24,000),完全不會有任何節稅效益。

 

我給您的建議是:

 

接受高所得要負擔高稅負的事實。在現行的稅制下,上班族的薪水該繳的稅是一毛也跑不掉。若說所得稅是人民支付給政府維護社會安定的一項成本,賺得多的人多負擔一些,也算相對公平。

 

雖然我們知道,很多有錢人都會透過租稅規劃去規避稅負,但那些規劃工具的成本及適用範圍,對一般受薪族而言是派不上用場的。

 

若您真要改變現況,唯一作法就是跳出受薪族的角色。簡單來說,就是「改變的你所得組成」:由薪資所得轉變成其他稅率較低的所得。您可能無法完全轉變,但局部做到,逐漸做到,多多少少可改善您的稅負成本。

 

例如,可以創造買賣股票的證券交易所得,在台灣是不用所得稅的(證所稅停徵)。

 

也可以考慮投資股票每年領股利,會有8.5%的可扣抵稅額,亦即讓您這部分的稅率由20%降到11.5%。

 

當創作者也不錯,寫文章領稿費的所得,在一年18萬的額度內,免課所得稅。

 

存款領利息,每年在27萬的額度內免稅。但存款的投報率太低,存款利息也會吃到房貸利息抵稅,我個人不太建議。

 

直接轉行當老闆,就可以脫離受薪族的所得稅魔咒,但一切量力而為。

 

如果我們將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現在的工作上,那賺來的薪水,稅負就是高。

 

如果有機會將心力規劃在其他稅率低的所得創造上,相信稅負就能得到改善。

 

希望以上說明,能對您有所幫助。

 

—TX

 

作者簡介_TX

台北稅務玩家,曾任職於四大及跨企國際稅務部,專門與稅局或圈外老總對戰。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高薪人士的悲哀—每年報稅大失血,有突破點?

 

延伸閱讀

存股節稅》薪資+股利超過多少,繳稅會跨到下個級距?小心繳得比賺得多!5%、12%、20%上限算給你看
存股節稅》薪資+股利超過多少,繳稅會跨到下個級距?小心繳得比賺得多!5%、12%、20%上限算給你看

2022-06-10

連約會也只吃自助餐!他省了一輩子,死後10億遺產卻多拿去繳稅...退休族一定要懂2件事
連約會也只吃自助餐!他省了一輩子,死後10億遺產卻多拿去繳稅...退休族一定要懂2件事

2021-10-22

月薪才3萬,不用報稅?會計師告訴你:小心虧大了!為什麼不用繳稅也要去申報
月薪才3萬,不用報稅?會計師告訴你:小心虧大了!為什麼不用繳稅也要去申報

2020-05-11

新青安貸款「公版切結書」曝光,八大行庫將溯往追人頭戶、轉租!一查到利息、寬限期、借款期如何被砍?
新青安貸款「公版切結書」曝光,八大行庫將溯往追人頭戶、轉租!一查到利息、寬限期、借款期如何被砍?

2024-06-17

房貸利率創6年新高...首購族每年多繳7千元,延長寬限期解壓力?房產達人3點解析
房貸利率創6年新高...首購族每年多繳7千元,延長寬限期解壓力?房產達人3點解析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