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期存股的投資人來說,夏天應該是最有感的季節,因為台股上市櫃公司除權息的時間主要集中在6到8月,每到這段除權息旺季,各大公司的股利政策接二連三地發布,填權息進度也是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而隨著近幾年台股各式ETF的不斷推出,尤其是2020年夏天第一檔季配高股息ETF 00878誕生之後,更是在台股掀起一股ETF季配潮。後來各種季配月領的組合策略也引發熱議,甚至有投信直接推出雙月配的ETF,由此可見配息對台灣投資人來說,具有非常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但在這裡,我們暫且放下各種對高股息商品長期報酬的優劣之爭,更務實地來看,如果要長期持有這類標的,絕對不能忽視的就是稅費耗損。因為這些持續性的被動支出,會無聲無息地侵蝕報酬,存股族必須充分了解各種股息稅費的扣除規定,才能避免殖利率默默地被打折。
不可輕忽的股息3大稅費耗損
除了交易手續費每家券商都有不同的折扣條件之外,以存股存ETF領息為主的長期投資人,要特別評估股利所得、補充保費和郵匯費這三大項外部耗損。
(台灣角川提供)
股利所得與節稅效益
在台灣股利所得稅的申報繳納採二擇一制,第一種是採用分開計稅來申報,也就是不管股利領了1萬或是100萬,全部當作獨立的所得,和其他的薪資、銀行利息、兼職等收入分離,採用28%的單一固定稅率繳納,領1萬就要繳2800、領100萬就是繳28萬,相當於股利打72折,簡單好懂、直白粗暴。
但也因為28%的稅率實在太高了,其實只有極少數高所得級距的超級大戶,也就是繳30%~40%那種金字塔尖端族群,才會需要動用到分開計稅來申報股利所得,而99%的一般投資人,都是採用第二種合併計稅來申報會較為有利,甚至還有機會可以退稅。
合併計稅的意思就是將股利所得和薪資、利息、獎金等其他各類收入,一起合併計入全年度的所得總額,再依照所得級距繳納稅金。我們每年5~6月申報前一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稅時,報稅系統都會把前一年所領的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註1)都自動帶入,而且預設以合併計稅來試算,不需要再將股利逐筆輸入。而為了減輕稅務負擔,併入的股利所得會同時自帶8.5%的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上限8萬元(註2),可以在最後的應納稅額當中減除。
延伸閱讀:2023報稅攻略》所得稅級距全圖解:年薪60萬、100萬、200萬要繳多少稅?上班族存股ETF配息節稅2招
股票與ETF節稅的二大差異
同樣要評估是否棄息,ETF又多了一項先天優勢是證交稅只有0.1%,先賣再買的成本可以再下降到0.271%,一樣200萬的部位,一賣一買的交易成本只有5,420元,對級距20%的人來說,參加除息領10萬股利要多繳11,500元,不參加除息則可以省下超過一半的稅金。而對課稅級距在12%及以下的投資人來說,即使加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仍然是參加除權息較為有利。
ETF的另一項差異在股利佔比,因為ETF本質是一種基金,在基金的配息組成裡面,除了成分股配發的股利之外,還包含買賣成分股產生的資本利得,和各種借券、利息收入等等。所以每次參加ETF除息收到的收益分配通知書,裡面都會載明這次收益分配當中各項來源的佔比。
(台灣角川提供)
我們就以2021年0056的收益分配1.8元為例,其中只有0.666元來自股利,佔比37%,另外63%都來自財產交易所得,也就是俗稱的價差。因為一共有10張0056參加除息,所以隔年報稅的時候,系統只帶入股利所得6,660元,屬於價差的部分11,340並沒有出現。
所以當ETF配息當中的股利含量越高時,對課稅級距在5%以下的小資投資人較有利,因為可以計入的股利所得越多,可以抵減或退稅的金額也越高。相反地,當價差佔比越高時,對20%以上的高收入族群則比較有利,因為價差的部分免稅(註3),所以價差的佔比越高,對高所得級距投資人的節稅效益越好。
(台灣角川提供)
只可惜這個比例必須參加除息收到通知書才會知道,投信無法在公告配息時就一併提前公布,過去的比例也不能保證未來會比照。在這個情況下,投資人實在難以預估參與ETF配息,可以獲得多少股利所得的節稅效益,以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支出,所以還是再次呼籲未來可以在ETF除息前先揭露股利佔比。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除了所得稅,股息的第二大耗損就是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要降低這項支出,就必須先了解它的扣費標準是:「所得類別為股利所得及利息所得,單筆金額達2萬元或未達1千萬,依實際金額扣繳2.11%」,關鍵就在單筆的定義,同一檔股票或ETF在不同日期發放的股利就視為不同筆。
如果有一檔電子股今年每股配發現金2元,派可持有10張參加除息就會達到2萬的扣繳門檻,配發現金股利時就必須扣繳2萬x2.11%=422元的補充保費。但如果這間公司宣布採用半年配,把2元拆成0.8和1.2元發放,這時候持有10張的投資人,在上下半年各領到一筆8,000元和12,000元的股利,因為這兩筆都低於2萬,所以原本要被扣的422元補充保費就省下來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因為補充保費是一達2萬就全部計入,而不是超過2萬的部分才計入,所以年配2元時,如果派可不想被扣補充保費,就要在除息前賣掉1股零股變成9,999股去參加除息,讓股利變成19,998元,就可以省下422元的補充保費。可是如果電子股改半年配0.8和1.2,那派可不只省掉賣零股的麻煩,還可以增加持股最高到16,666股,都不會觸及單筆2萬元的扣繳門檻。
而ETF則是以該次配息當中,屬於「54C股利或盈餘所得」的金額作為計算基礎,以2021年0056的配息結構來看,1.8元裡面只有0.666元來自股利54C,也就是整股最多可以參加到30張,都不會被扣二代健保(2萬/0.666元=30,030股)。但在2022年54C的比例上升到95%,價差和資本公積合計只佔5%,補充保費的門檻下降到整股最多10張,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門檻最低的一次。
(台灣角川提供)
所以這裡可以整理出三種節費的方式:
最簡單的就是「標的分散」,一套資金配置在不同家的股票或是ETF,配息自然就視為不同筆,還可以同時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
第二種則是「選擇配息次數多的」,例如半年配、季配,甚至有的ETF還是雙月配,當配息的次數越多,單次配發的金額就越低,填息的壓力也可以被分散。
而因為有的公司EPS比較高,或是像貨櫃三雄獲利忽然爆衝,單次配下來金額還是很大,這時候就只能靠「主動降低持股」來節費了。
不過要特別提醒,對於低稅率級距的投資人來說,降低持股有可能省了補充保費,但領的股利變少也會同時降低可抵減稅額,這一來一回會不會因小失大,就要仔細評估算清楚了。
銀行匯費
這項支出剛好和補充保費顛倒,它是依公司依次數收取,每次10元,所以當派可為了節省二代健保,把原本1檔10張分散成5檔各2張時,匯費成本也會變成5倍,從年配改成季配和雙月配,匯費也會變成4倍和6倍。而因為匯費的產生原因來自於跨行,所以當ETF的保管銀行和投資人的證券交割銀行相同時,匯費則可以免收。
現在有很多投信都已經開放變更收益分配帳戶,例如0050和0056的保管銀行都是中國信託,但派可買股票交割的銀行是國泰世華,就可以向元大投信申請異動到派可的中國信託,要特別注意必須是自己名下,不能指定到別人的帳戶代領。
而且每家投信對收益分配帳戶變更的規定各有不同,有的目前只能以整個投信為單位指定匯入一家銀行,有的已經可以依照個別ETF指定對應的帳戶,但不論如何都可以直接詢問投信的客服。
所以ETF的保管銀行,如果剛好有對應到自己常用的銀行帳戶,那或許可以花時間申請異動,不無小補,但如果那個帳戶根本沒在用,或是剛好沒有對應的帳戶,這檔ETF又剛好是年配的話,那應該就不需要為了一年只省10塊的匯費而大費周章去異動了。
下表我們也列出台灣各家投信目前有配息設計的股票型ETF,包含除息月份及對應的保管銀行,可以比對看看目前持有的ETF當中,有哪些配對到你的證券交割銀行。
(台灣角川提供)
註1:如果公司配發股票,所得以該公司的票面價×股數來計算。例如麥可星球公司票面價10元,今年配發股票股利1.5元,代表參加除權的投資人每1股可以獲得1.5元/10元=0.15股的股票。換句話說,參加1張(1000股)就可以獲得0.15x1,000=150股,而這150股所需申報的股利所得就是150股x10元=1,500元。
註2:8萬/8.5%=941,176,意即年領股利達到941,176元,才能剛好用滿這每年8萬元的額度,以平均5%的殖利率回推,持股總市值大約要1,882萬。
註3:證券交易所得稅自民國105年1月1日起停止徵收。
作者簡介_柴鼠兄弟
斜槓型YouTuber。影片創作者、財經暢銷作者、插畫家、節目主持、貓奴、具財產/人身保險、高業、投信投顧業務員證照⋯等,斜槓技能持續升等中。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柴鼠兄弟
鼠:曾任知名媒體代理商企劃副總監,現為專職YouTuber及投資人。
柴:曾任知名媒體代理商企劃經理,現為專職YouTuber及投資人。
本文摘自台灣角川《跟著柴鼠減加乘:存股ETF從二年十張開始,投資理財先主動、後被動、再翻身的智富密碼》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