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98)
為了降低接軌ICS(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FRS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七號保險合約)等國際新制的衝擊,壽險業者近年來積極調整產品策略,其中,長年受到國人喜愛的「儲蓄險」,就是公認最有可能「被消失」的壽險商品。
從理財效果來看,儲蓄險具有「懶人理財」、「低風險」、「報酬不高但往往優於台幣定存」等特性,那麼,當儲蓄險商品在新制上路的壓力之下加速退場,又有哪些理財工具能夠達到上述的理財效果?
美元定存穩妥 僅須防匯損風險
一年期利率達4% 適合有外幣需求者
首先,不妨看看過去一年的情況。美國聯準會自去年以來激進升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自去年八月底開始就穩居三%以上,如今已超過四.六%,本國銀行的美元定存一年期利率則來到三.八五%到四%。利率節節攀高的美元定存,成了保守理財族青睞的對象,也引發了去年國內的壽險解約潮,據統計,去年全年度保單解約金額首度突破一兆元新台幣,年增近四成,且創下史上新高。
換言之,若以去年以來的實際情況檢視,利息優於台幣定存的美元定存,就是理財族認定具有某種程度替代儲蓄險效果的理財工具。事實上,期間確實有不少國內銀行業者為了加強「吸金」力道,爭相推出年息五%到六%起跳的短期美元優利定存方案,甚至有銀行推出透過App換美元可享一周七%高利的活動,而截至今年七月底,以新台幣計價,國銀外幣存款餘額達十三.八九兆元,比去年底的八.六八兆元增加逾五.二兆元。
不過,若與台幣儲蓄險相比,美元定存的缺點在於須承擔匯率風險,相對適合本來就有美元需求的投資者。
但話說回來,如果本身有美元需求,或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將閒置資金換成新台幣的需求,其實本就不必為了「台幣儲蓄險退場」而太傷腦筋,因為面對新制衝擊,不少壽險業者已表態會加推美元保單因應,屆時不妨多加比較,擇優轉換。
至於銀行推出的美元高利定存方案,固然因為期間較短,匯率風險相對受控,但此類商品多數限期僅有三到六個月左右,時間一到,資金勢必要尋找其他去向,相對於儲蓄險,即使勝在報酬率,「懶人理財」的效果卻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