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持續升息,美元定存息高掛5%,遠高於美金保單宣告利率的4%,去年10月開始掀起一波美金保單解約改存美金的浪潮,根據保發中心統計,去年保單解約金額高達1.25兆元創歷年新高,恐讓壽險落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對此,國泰金總座李長庚認為沒有解約潮的問題,而金管會則以數據說明,在今年情勢已經逆轉。
國泰金總座李長庚指出:「去年解約相對較多是事實,那是10月的場景,當時是美債收益率最高時,因台美利差達到最高,且新台幣貶到30多元,保戶解約若沒有轉回台幣,買美債可以提高收益;若轉成台幣也可以賺到匯差,所以各家解約金額都衝到最高。」
然而,李長庚分析相較起銀行客戶活存提款可以隨時提領,定存解約利息可能減少,保險解約會有費用損失,加上保險安定基金會百分百確保保單,「這是壽險很少出現解約潮的原因」。
壽險業有流動性風險?金管會:流動性資產金額可觀、不用擔心
金管會週四則表示,觀察去年7月到12月,保險業的確有保費收入小於保險給付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美元短期利率升高,引發保戶解約做其他投資。然而,金管會根據目前掌握到的數據指出,情況在今年1、2月出現反轉,保險收入大於保險給付,「解約潮看起來有緩解」。
金管會同時也表示,已去了解21家壽險公司目前帳上現金的情況,在2月多數公司現金充足,甚至投資金額都還增加,顯示不管是現金流量或流動性問題都有緩解。
金管會統計指出,壽險業今年2月帳上現金與存款餘額約 4258億元、現金與約當現金大約有1兆304億元、高流動性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國庫券、短期票券逾6兆9905億元。
金管會表示:「目前保險業有流動性的資產金額相當可觀,大家不用過度擔心」。
壽險業解約潮引流動性風險?業者:視各公司體質而定
此外,有壽險業者表示,美元保單解約現象主要集中在高資產客戶,至於是否會造成流動性風險,甚至要變賣資產來支付客戶提領,則看壽險公司的體質而定。
一位人壽公司主管表示,民眾購買保單還是以健康保障為主要功能,通常不會隨便解約,但這波保單解約潮來源主要集中在3、4年前趁美金匯率在28至30低點之間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客戶,其中不乏一次購買100萬美元至300萬美元的大戶,因為目前解約金已經保本,解約回來的美金換成台幣,一方面可以賺匯差,又可獲利了結,才會讓客戶積極申請解約。
中山大學財管系特聘教授蔡維哲說,決定解約成本的因素,視契約設計有沒有解約金,以及解約費用計算的方式而定。通常如果保單的內含價值很高,解約成本又很低,那表示解約可以獲得的解約金很高,保戶解約動機就會比較高。
蔡維哲表示,決定保單內含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利率的水平,另外一個決定保單內含價值的關鍵因素則是保單類型,相較於1年1約的壽險或健康險,長年期保單通常能夠累積較高的內含價值,此外,以健康保障為主的商品,因為被保險人體況通常隨年齡下降,內含價值因此通常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