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上午,立法院群賢樓9樓大禮堂裡,鎂光燈此起彼落,有立委關注,防疫險理賠已突破千億元,是否有產險公司因此倒閉?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回應,「有傷筋動骨,但不會倒閉。」
事實上,這波史上最大的理賠海嘯不僅重創產險業者,災情甚至還延燒至再保公司,一向獲利穩健的中再保罕見出現虧損,前總經理鄭靜芬更因此卸下職務。再保是保險公司用來分散風險的工具,國內再保公司退出、拒絕再保,導致產險業「再保不足」,成為本次鉅額損失無法彌補的關鍵主因之一。
再保公司收手 產險業未及時踩煞車
更令人扼腕的是,早在今年2月,兩家國際再保險公司就發文給台灣產險業者,直接表示不願提供再保險業務,甚至好意提醒業者,台灣可能確診率會大幅提高,有可能會有系統性風險。可惜,收到再保公司的警告的產險業者與金管會,都沒能及時踩下煞車。
鏡頭轉到10月5日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單日新增5萬4874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本土個案連10天較上周同期上升,創下BA.5疫情高峰。疫情再起讓產險業者臉色鐵青,防疫保單掀起的理賠大海嘯不僅不會很快落幕,還會一路延燒至2023年中,才能順利畫下句號。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10月3日止,防疫險理賠金額達新台幣890億元、疫苗險理賠245億元,防疫雙險合計已賠付1,135億元,業界估計,整體的理賠金額很可能上看1,500億元。
防疫險理賠猶如無底洞,承保防疫險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已有五家向金管會申請增資,總額達687億元。金管會保險局估計,年底前產險業增資應會超過800億元,今年產險業的增資金額,鐵定會創歷史新高紀錄。
防疫險之亂 防火牆擋不住
按理說,保險業者是最懂風險的行業,這次卻在風險控管上摔了個大跤,業者認為,防疫險之亂有三道防火牆,可惜都未能及時擋下、導致事態擴大。
第一道防火牆:保險公司的風險控管機制
業者分析,「防疫險之亂」的起因是,一開始保險業者並無意推出疫情相關產品,但在政府敦促下,業者推出保單精算不夠完善的商品,加上再保公司不再受理再保業務,以致疫情攀升後,業者措手不及,掉入理賠黑洞裡。
產險業者說,「先前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市場上有防疫保單熱賣,公司高層就會要求要推出類似產品。」換言之,產險這把火燒得如此旺,根源就是為了業績,為了獲利而輕忽風控,是第一道防火牆頹圮的關鍵。
第二道防火牆:防疫神單的前車之鑑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一直採取相對嚴格的防疫管制措施,保險公司依據過去的資料,研判國人確診率低,加上民眾又有防疫相關產品的需求,才會積極推出新保單。
即使有了台灣產險防疫神單「花500元賠10萬」招致虧損的前車之鑑,業者也只是把理賠額度從開始的10萬元,調降至5、6萬元,再搭配疫苗險商品,風險意識雖有提高,卻未料到之後政策大轉彎,再保公司拒絕再玩,以及國內接連爆出的變種病毒疫情高峰,讓產險業「輸到脫褲」。
第三道防火牆:政府防疫政策轉彎
產險業者表示,今年5月起,指揮中心宣布「快篩陽性視為確診」政策,讓產險業者的處境雪上加霜。保險法權威劉北元表示,此舉將引來有心人士的「假確診理賠詐欺」行為。
防疫險之亂 防火牆擋不住
如今,台灣為了與國際接軌,政府即將開放邊境,入境「0+7」(免居家隔離,需配合 7 天自主防疫) 方案最快10月13日上路,不過邊境管制越寬鬆,意味著確診人數可能隨之上升,連帶促使國內隔離的人數增加。
按現行規定,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例如同住家人,若打滿3劑疫苗可選擇「0+7」或「3+4」(3天居隔加上4天自主防疫);未打滿3劑疫苗接種者則實施「3+4」,有投保防疫險的民眾,為了拿到隔離理賠金,就算打滿3劑疫苗也會選擇「3+4」方案。
產險業者疾呼,隨著海外入境「0+7」上路,國內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應全面適用「0+7」、取消現有的「3+4」選項,以免隔離理賠金大幅攀升;此外,取消快篩陽性等於確診的做法,可大幅降低道德風險。
不過,政府若要救救產險業,最釜底抽薪的作法,就是將新冠肺炎降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惟有理賠條件改變,才能從源頭減少理賠金額,讓產險業能早日自理賠海嘯災情中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