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保單很多人都有買,但是為什麼也有很多人後悔不想繼續繳保費,或者是繳不起?到期之後也會有錢變薄的感嘆?熱推熱賣的外幣保單背後,可能會有什麼代價?
新臺幣升值,買外幣保單;怎麼新臺幣貶值,也是推銷外幣保單?
Q. 新冠疫情肆虐時,新臺幣一直在升值,有保險業務員就說是買外幣保單的好時機。可是,2022年,美國開始升息,美元轉趨強勢,新臺幣在貶值的時候,也有業務員推薦可以將定存「轉存」到外幣保單。所以,外幣保單是任何時候、任何人都適合買的嗎?
A. 很多人都聽過外幣保單,多數的投資朋友也都會期待藉此商品同時賺到保障和匯差。但是,外幣保單為什麼會熱賣呢?外幣保單有哪些種類?還有既賺保障又賺匯差的期待會不會落空呢?
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外幣保單」。外幣保單其實跟新臺幣保單很像,都是保險商品,也都會提供保障;只是計價的單位,從新臺幣變成美元或是澳幣等等其他外幣而已。通常在繳費時,就要直接換成保單的計價貨幣(比如美元或人民幣、澳幣等),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潛藏著匯差。
如果保單要繳6年甚至於更久,那麼,因為你每年都需要繳交保費,每年都需要換匯,隨著換匯的次數愈多,衍生出的相關匯差和可能的手續費就會愈多。而這些小小的匯差或手續費累積下來,就有可能會稀釋未來的「利潤」—如果你把這種保單,也當成是另外一種「獲利」來源的話。
利率或投資報酬率較高新臺幣的存款利率處於低檔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因此,常常會聽到理專或者是保險業務員用「新臺幣利率都不到1%,但是外幣保單的(預訂或宣告)利率都將近3%,很適合把定存轉過來。」這種說法來推銷。高達3倍的利差,很容易讓許多定存族聽了開始心動,於是在金融行銷人員的鼓吹之下馬上行動。
想買外幣保單?先搞懂8大點!
Q. 那麼選擇以外幣計價的保單時,應考量的因素有哪些呢?
A. 現階段的外在環境,雖然有升息的條件,保單看似有升值的空間,但是,若真要選購外幣保單,還是要以較為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及布局;特別是頗受中產階級、青壯族爸爸媽媽歡迎,有為自己退休金規劃,或為子女教育準備金的還本型外幣保單或是年金型外幣保單(特別是以美元計價的),因為現在的預定利率還是相對較低,因此,每年計算下來,需要支付的保費並不算少,也並不便宜。
如果是因為幫忙作業績的「人情保」,或者只是在理專、保險業務員的如簧之舌鼓動下一時衝動而購買的外幣保單,一旦後續沒有持續地繳交保費,在到期前中途解約,不但會沒有賺到利息,肯定還會賠了本金,不可不慎!
因此,在確定投資外幣保單之前,建議一定要先注意以下8大點:
1. 匯率風險
外幣保單會有的第一風險就是匯率風險。因為到期時,是以原幣別奉還,所以,等到取得滿期金時,也許外幣相對於新臺幣是貶值的,這時換回新臺幣有可能是得不償失!
2. 流動性風險
如果選擇「躉繳型」的保單,一下子就把一大筆資金投放在保險公司,被鎖住至少6年,在沒有規劃好自己的現金流的情況之下,很有可能因為臨時的資金需求,中途被迫解約,肯定會蝕本!另外,資金被鎖住那麼久,在漫長的至少6年期間,也會有錯失其他投資機會的可能。
3. 幣別不能更換的風險
外幣保單在投保期間,無法改變保單約定的計價幣別。萬一到期領回保險金時,卻遇到你所選擇的外幣大貶,那麼除非你願意認賠兌換回新臺幣,要不然你的資金又要被套住一陣子了。
外幣保單,愈存愈沒錢?
4. 通貨膨脹率的風險
當繳費期滿,比方說6年之後,你決定領回保險金了,但是,你領回來的那一筆錢,其購買力會隨著每年估算約1%∼2%的通貨膨脹率而減損;換句話說,你的錢會愈存愈薄,這一點是很多買儲蓄險的投資朋友會忽略的!
5. 是否有能力持續繳交保費
即便最為暢銷的外幣儲蓄險保單,也至少要繳交6年;因此,在選擇買保單之前,一定要確定,在未來需要繳費的每一年,都能夠有把握繳得出保費。千萬不要因為現在剛好手頭上較為寬裕,或者是手上多出一筆錢可以投資,就貿然地決定要將資金鎖在保險公司!萬一有哪一年保費繳不出來,被迫解約,那一定會悔不當初的;所以,一定要量力而為。
6. 外幣保單是保險,不是投資,別指望會有較高的報酬率
目前市場上的外幣保單,以美元保單而言,其預定利率大約只有2.25%,雖然遠比新臺幣的定存利率高,但是保單預定利率2.25%的意思是,保險公司在設計這項產品時,預估在收到保戶的保費之後,可以獲取的年化報酬率約是2.25%,據此反推出保戶要付的保費(精確地說,保險公司還會綜合考量預計死亡率和費用率之後,再計算出保戶應繳的保費)。
其實如果和其他的投資相比(例如跟股票或者基金),報酬率是不算高的;更何況,真要跟定存比,也是要跟外幣(比如說美元)的定存比,而不是跟新臺幣的定存比。因此,如果讀者朋友被洗腦成「逢低買進美元商品」的心態去買美元保單,而不是以本身的需求做為考量的話,是有違資產配置的原則的。(關於資產配置的詳細解說,可以參考《3天搞懂資產配置》一書。)
7. 確認未來有外幣(美元)資產的需求
以美元保單為例,因為美元保單每年繳交保費,以及保險公司在期滿或是保戶要求還本給付和理賠時,都是以美元支付,因此,如果讀者朋友手邊沒有現成的美元部位,那麼在繳交保費時,就必須把新臺幣換成美元;幾次下來,便需額外支付多次的換匯手續費,以及承受可能的匯差,這些額外的交易成本,一定會侵蝕原本預期的「獲利率」。
一般銷售人員在面對潛在外幣保單的購買者時,都會請金融消費者填寫下面這張「以外幣收付之非投資型人身保險客戶適合度調查評估表」。
讀者朋友可以在買外幣保單之前,問問看自己:家人經常到使用美元的國家旅遊嗎?有確定會到使用美元的國家退休、長住和生活的計畫嗎?未來要在國外置產嗎?未來子女一定會到國外求學而會用到美元嗎?未來有到國外經商的打算嗎?如果再三考慮之後,真有配置外幣資產的需求,再行購買外幣保單。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就真的應該要重新思考買外幣(美元)保單的目的何在了?
8. 不被「保單即將停售,不買可惜」的理由所蒙蔽
各位應該有聽過理專或保險業務員很緊急地打電話給你,好康道相報地說:「這張保單即將要停售了,額度有限,現在所有人都在搶買,趕快也幫你規劃買一張!」或者是說:「之後推出的新保單的『利率』一定會更低,現在不買,錯過可惜!」
但是,如果以上的問題沒有仔細想清楚,就像在搶購百貨公司週年慶限量的商品一般,貿然買了不適合自己和家庭財務規劃的外幣保單,不但沒有買到保障,還因此而蝕本,不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更何況,如果現在的指標利率已經處於歷史底部區,未來利率往上走升的機會比往下走的機會大得多;既然如此,未來保單的預定利率更有可能提高,保費將會更便宜,那麼現在所謂「即將停售」的「高」預定利率保單,也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最後,還是要提醒讀者們,外幣保單跟銀行的定存是不一樣的。由於外幣保單需要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因此,就算你預期所持有的外幣即將升值,也不可能立即出脫賺取匯差。買外幣保單應該要回歸到需求規劃,做好功課,絕不要人云亦云,才不會因為某些突發狀況,不但沒辦法保本,反而因為匯損或解約金而虧本,最後面臨高交易成本、高匯兌風險兩面雙輸的窘境!
作者簡介_梁亦鴻
精進財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兼任副教授
本文摘自寶鼎出版社《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