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產險股近期利空頻傳,資金撤離,以壽險為主的金融股最多跌幅在一成以上;在股債波動及升息等議題下,未來金融股走勢將何去何從?
根據《財訊》報導,去年獲利登峰的金融業者,今年卻面臨到俄羅斯債的違約風險、防疫保單之亂、還有升息導致投資收益減少等多項利空,第2季外資陸續降低金融股投資比重。
今年第一季上市類股指數中,金融保險類股指數大漲9.69%居冠,外資總計大買142億元。第2季截至5月6日,金融類股指數下跌6.16%,外資短短一個月反手出脫超過126億元;其中,三商壽、新光金等以壽險為主的金融股,跌幅都在1成以上。
《財訊》報導指出,最大主因就是壽險公司利空雜音頻傳。一是俄烏戰爭導致俄羅斯公債遭到降評,國內大型壽險新光人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中國人壽都持有百億元以上的俄債,且多數是放在會影響獲利的會計科目(攤銷後成本衡量)下,像是國泰人壽日前就先提列了26億元的預期信用損失。
壽險金融股 近月跌逾1成
二是市場最關心投資部位未實現評價利益恐大幅減少,衝擊淨值。今年股債波動放大,近來債券殖利率不斷飆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行,資深金融產業研究員說,今年第一季壽險公司的淨值蒸發5千多億元,導致壽險雙雄國泰金、富邦金本季都下跌5%以上。
《財訊》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國泰金甚至還出現一邊提高現金股利(多發錢給股東)、一邊通過史上最大規模的增資案(又向市場要錢)的現象;國泰金表示,增資是要強化資本結構等未來需求,高股利則是要回應市場期待。畢竟金融股是國人最愛存股的標的之一,日前金融獲利王富邦金宣布每股發放4元股利,現金殖利率「僅」4.7%,隔日盤中股價即重挫逾5%。
法人則解讀,國泰金雖以高股利滿足股東,但這會讓公司的財務槓桿擴大,資產運用效率難度更高,「就看股東相不相信未來國泰金可以賺更多」。
此外,《財訊》報導指出,產險公司則遭到防疫保單之亂的衝擊。據金管會統計,全台防疫保單有效契約估計達7百萬件;如以理賠率15%估算,產險業淨值恐將蒸發近2成,虧損、倒閉等預測甚囂塵上。不過,台股純產險股並不多,多是掛在金控底下的子公司,且此次賣出較多防疫險的富邦產險、兆豐產險等,從過往貢獻金控母公司獲利、公司淨值、資本適足率(RBC)等面向來看,不至於影響金控獲利過大。
至於和泰產、旺旺產、新安東京海上、明台產險等獨立產險與外商,件數不多,也已積極因應,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更出席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說明,整體來看,應不用過度恐慌。
銀行股 股價淨值比是關鍵
根據《財訊》報導,觀察本季外資主要賣超的金融股,多集中在仍須調整財務體質的壽險型金控,如新光金、開發金、富邦金、三商壽;而今年經濟前景不明、證券交易量能必然下修,先前已漲高的泛公股與證券型金控元大金、永豐金,賣壓也不小。事實上,銀行業受惠升息題材發酵,外資本季加碼重心也明確聚焦於此,不過今年以來的部分股價已反映利多。
儘管金融股股性較其他類股穩健,但值此資金急流勇退之際,可依股價淨值比(P/B)為衡量基礎慎選標的,例如兆豐金過去的合理P/B約當在1.3倍左右,近期受惠升息與有極高比率的美元資產等兩大利多,股價一度衝過45元,P/B最高衝上1.9倍。雖然長期還是看好,卻有偏貴之虞,提醒投資人須審慎進場。
總括來說,法人提醒,短線應保守看待壽險、產險股,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影響有限;至於目前利多較明確的銀行股,則可以待升息目標滿足後,價位調整到合理區間時,未來仍有機會表現。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9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