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熱賣到被金管會示警》買投資型保單前必看!沒注意這三個眉角,小心少賺365萬

熱賣到被金管會示警》買投資型保單前必看!沒注意這三個眉角,小心少賺365萬

林韋伶、黃健誠

保險

達志

2021-09-17 17:21

今年以來最熱銷的保險商品非投資型保單莫屬,根據金管會統計,光是今年前7月,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就已大賣新台幣3402億餘元、年增率高達94.5%,讓金管會不得不出面示警,應考量相關投資風險。

在低利率的環境下,主打兼具「保障」與「投資」的投資型保單成市場寵兒,法國巴黎人壽總經理戴朝暉分析:「目前的投資市場氛圍佳,越來越多保險公司重視與發展投資型保險,且利率變動型/儲蓄險因利率低,導致吸引力不若以往,資金轉向投資型保險的趨勢明顯。



但你知道嗎,如果沒有好好掌握三個眉角,可能讓你少賺一台進口車的錢。

 

眉角一、費用、成本愈低愈好

 

以類全委的投資型保單來說,除了大同小異的保費費用、保單管理費、解約費用外,還需要留意投資的管理費、投資標的內含費。一般來說,市場上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管理費大約落在1.3%~1.8%之間,投資標的內含費則在1.5%~2%間

 

不過,今年9月起,市場上出現了首檔主打採用機器人理財投資策略的類全委投資帳戶,大幅降低管理費與內含費成本。由法國巴黎人壽、永豐投信與阿爾發投顧共同合作,推出的機器人理財投資策略類全委投資帳戶,在類全委管理費的部分僅1.1%、投資標的更因為百分百放在Vanguard的ETF,內含費降低到僅0.1%。

 

 

千萬別小看這幾個百分點的差距,在時間與複利的威力下,可能讓你少賺365萬。以下我們就用假設投資300萬、平均報酬率約7%的數據來計算,在扣除2%的費用率後,5年獲利就會少38萬元;若將時間拉長到20年,獲利更會少掉365萬元

 

 

戴朝暉表示,推出主打採用機器人理財投資策略的投資型保單,最主要目的在於推廣正確的長期投資概念,藉長期資產配置穩健地達到財富目標。他分析:「透過如同機器人般的紀律性操作,可減少因人性弱點所出現的非理性行為,同時搭配投資成本相對低廉的ETF,可增加資產向上增值的機會。」

 

戴朝暉也預估,機器人理財為未來持續發展、精進的趨勢,相信未來將出現更多不同策略的機器人理財概念投資工具。

 

眉角二、配息不配息結果差很大

 

此外,台灣投資人因為對「月月有零用金花」的配息模式相當嚮往,因此不管是基金、ETF或投資型保單,許多都有定期配息的機制;其中,目前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大約95%都有配息。

 

在投資型保單有賺錢的情況下,配息對保戶造成的負面效果,就是無法用較雄厚的本金去滾利;但更慘的情況是,如果手中的投資型保單根本是虧損的,配出來的息只能從你投入的本金去支付,淨值會往下掉未來就算市場出現反彈,很可能因為本金縮水,報酬率還是回不來

 

在最糟的情況下,保戶就會陷入把錢交給保險公司,這筆錢在被扣除許多相關費用後,再被發回自己手上的窘境。

 

眉角三、我的投資型保單到底賺還賠?一個數字洩端倪

 

要知道自己定期從保險公司拿回的資金到底是獲利還是本金,其實只要關注一個關鍵數字—「保單連結帳戶淨值」即可,如果你手中投資型保單的含息淨值低於10元,代表投資績效為負,就算能定期領回配息,但保戶其實是賠錢的。

 

至於要到哪裡去找這個數字呢?除了在各大壽險公司的官網上,會詳細揭露每張保單連結帳戶的淨值外,也可以利用像是精財網這樣的App,取得跨公司的類全委商品資訊。

 

最後,也要提醒投資人,投資型保單的種類跟費用結構有多種型態,且投資相關風險也都由保戶承擔,在投保前,一定要審慎評估風險,並詳細瞭解各種商品的費用結構,才能選到適合自己的商品,避免日後產生爭議。

延伸閱讀

國人瘋存股 元大首推「存股概念」投資型保單 最大特色是取消「此限制」
國人瘋存股 元大首推「存股概念」投資型保單 最大特色是取消「此限制」

2021-03-22

美元換不回來?想要風險低「美元保單」是首選!儲蓄險vs.投資型保單比給你聽
美元換不回來?想要風險低「美元保單」是首選!儲蓄險vs.投資型保單比給你聽

2021-02-05

投資型保單現搶購熱潮 民眾該怎麼買?保險總座給了這些建議
投資型保單現搶購熱潮 民眾該怎麼買?保險總座給了這些建議

2021-01-18

老伯買南非幣高配息基金,攤開對帳單,200萬慘剩70萬...悲情「投資型保單」3要素全中了
老伯買南非幣高配息基金,攤開對帳單,200萬慘剩70萬...悲情「投資型保單」3要素全中了

2020-10-19

怎麼看聯發科重回千金股?蔡力行:上位者「三大心態」很重要,中華電歷練意外成打贏5G首仗關鍵
怎麼看聯發科重回千金股?蔡力行:上位者「三大心態」很重要,中華電歷練意外成打贏5G首仗關鍵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