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衛福部長陳時中一席「健康投資」談話,近來,全民健保的話題又在社會引起翻騰。只是如同以往,話題的重點多半還是聚焦「漲價」。
「但我們的健保危機,不是只有財務問題而已,也不是只靠漲價就能解決。」記者篤定地說。早在今年5月陳時中首度拋出健保調漲構想後,他就開始著手進行本期封面故事,重新拆解這個國內滿意度9成的保險制度,一步一步地挖掘探索,也看見了制度內的深層扭曲。
你或許不知道,在這個被認為「物美價廉」保險制度的照顧底下,台灣的國民平均餘命卻已被韓國超越,台灣醫療品質在國際權威期刊裡排名竟也落後日、韓、星等鄰國⋯⋯。這些數據惡狠狠地揭開了真相:高滿意度的健保,並不等於高品質的整體醫療;相反的,在現行健保支付制度的引導下,醫療的沉淪,恐怕仍是正在進行式。
記者發掘了一個甚具代表性的案例:醫師面對一位被判必須終生洗腎的病患,決定「雞婆地」思考其他可能,幾番推論研究,外加尋求藥師意見,終於發現了可以讓病患延後4年洗腎的方法。這一趟「自找麻煩」,不只讓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也讓健保省下大約2百萬元的支出。諷刺的是,這位雞婆醫師所能得到的健保給付,卻只有2次門診「診察費」。
換言之,在健保現行制度下,醫師展現高度的關懷與熱情,像是一個「缺乏財務理性」的選擇。高齡化趨勢襲來,洗腎等慢性病已經成為健保巨大壓力源,但我們不能期待每一位醫師、每一趟診療,都能如此這般地「不理性」。
健保急救中,保費該調,但也只能短期續命。制度的整骨,才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