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與青年低薪的結構問題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指出台灣人口結構問題,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人、每年平均使用保費較年輕人多五萬元,台灣老齡人口於107年達到14.05%,人數還連年增加,健保總額成長比例有上限,反觀醫療費用連年增加,每年支出平均比收入高出8%,因此健保財務才會開始收支不平衡。
楊志良舉例,自己近年提倡「病人自主權利法」,除了希望讓病人在臨終前可有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自主權,讓病人臨終前生命更有品質與尊嚴外,連帶有節省不必要醫療的效果,他說,每年超過7千億元健保支出,約有1千億元用於長者生前一至二個月的各項維生費用。
現行健保收費主要仰賴青、壯人口及受薪階級,楊志良也進一步指出,近年經濟倒退、台灣整體低薪,尤其年輕人低薪、非典型勞動的狀況多,保費收入相對也會減少。
支出增加:醫療資源濫用、新科技支出增加但舊科技沒退場
台灣現行健保總額制度下,每年給付給各級醫療院所以點數計算,各醫療單位每年累計各項目支出點數後送健保署,健保署再以年度健保總額除以總點數、再乘上各單位申報點數給付,制度形同鼓勵「論件計酬」、多做多賺。對此,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受訪時語氣顯得憂心忡忡,「如果醫界一直衝點數,點數拉得高、每個點值就會下降,將導致醫療人員付出同樣成本、收入下降,服務提供方就會有壓力要提高健保費」。
據統計,台灣藥費健保約1千6百億元,但每年卻丟掉195公噸藥物;另一項大額支出則是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檢驗,台灣約有2成病患未回診看報告,甚至去其他醫院做相同檢查。李伯璋也針對台灣民眾濫用醫療資源、浪費藥物的現象感到無奈,他指出現行健保支出總額診療費、藥費連年成長,認為不必要的醫療行為應該要控制。(詳見圖二)
李伯璋也舉實證資料說明,今年上半年度新冠狀肺炎(COVID-19)爆發期間,各級醫療院所住院人口相較107、108年減少將近20 %,不過住院病人自動出院及死亡的人數並沒有增加,呼籲民眾小病不要到大醫院看,將醫療資源花在刀口上。

(圖二:歷年醫療各項費用支出比率/健保署提供)
針對健保補助項目部分,台灣近年用於新藥、新科技醫材的比例年年增加,今年用於新科技的總額達35.62億元,史上最高。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提醒,新醫材納健保項目連年增加,不合時宜的、較少使用的項目也應要有退場的檢討機制。
現行健保費收費機制問題
除健保資源遭濫用外,今年五月衛福部政次薛瑞元曾承諾將針對健保給付制度總體檢。林雅惠就強調,現行保費收費方式不公,應先檢討制度面問題,再來談調漲保費、及保費分配問題。
現行保費分為「一般保費」及「補充保費」,一般保費費率為4.69%,受限身份與職業類別,保費負擔比率30%至100%不等;另在「補充保費」部分,費率為1.91%,雖把獎金、股利及租金等納入,但要2萬以上才計算,雖較一代健保公平,但仍然無法反應民眾實際整體收入。
林雅惠舉例,現行民眾因身份與職業別差異,繳交補充保費與保費金額也不同,斜槓工作者家庭即使收入與一般受雇者差不多,就要多繳補充保費。此外,現行補充保費制度未設全年度繳費門檻,且一筆一筆計算扣繳,不少民間業者、人士藉由多種拆單方式,規避繳納補充保費。
台北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黃致翰也指出,現行健保收費制度,依照健保署保費計收原則,保費依受薪階級所得累進,但最有錢富人卻設有繳費上限,導致中產階級扛起台灣健保的現狀,十分不公平。
解決缺口,我們只能調漲保費嗎?
針對現行健保收支不平衡現況,林雅惠強調應先檢討保費收費制度面問題,再來談保費調漲、保費分配問題。
對此,李伯璋強調,未來健保署將會持續推動各項整合醫療資源有效運用及抑制醫療資源不當耗用的措施,如落實分級醫療制度等。至於保費到底漲不漲?李柏璋表示,仍留待11月底全民健康保險費率審議會議討論,到時才會有具體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