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全球許多國家仍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之下,台灣在疫情的控制上表現得可圈可點,堪稱是全球防疫模範生,這幾天連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II)都親自前來台灣取經,吸取台灣防疫的經驗,雙方並簽署台美「醫衛合作瞭解備忘錄」。
但是在台灣防疫成果卓著的背後,卻也看到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台灣的醫療體系雖然提供了高品質、低廉的醫療服務,為台灣第一道防疫陣線提供最佳的後盾,但可以看的出來,台灣的醫療體系長期處於壓力滿載、醫護人員過勞的狀態。
醫院在健保制度下,被迫以減低成本的思維經營,使得醫院經營只能在醫療服務品質與營利之間拉鋸,醫療從業人員更是現行健保制度下的犧牲者。許多有識之士都擔心,一旦未來疫情擴散、發生社區感染,台灣的醫療體系將可能面臨全面潰散的風險。
日前,衛福部公布國內幾個大型醫院2018年的財務報表,赫然發現這些醫院的醫療本業幾乎沒有獲利、許多醫院甚至陷入虧損的窘境。支撐各大醫院營收的來源,幾乎都是仰賴本業以外的各種租金收入,醫院儼然變成提供場域、收取租金的房東,堪稱是另類的「台灣奇蹟」。
出現如此光怪陸離的現象,追根究柢就是醫院提供醫療服務、賴以生存的健保費收入,長期入不敷出,顯示出醫院難以從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中獲取合理的利潤。
醫院不是靠醫療本業、提升醫療管理來賺錢獲利,反而都是靠停車場、美食街、太平間的資金等業外收入來撐場面,長期來看,這是很不健康的現象,也反映現在醫院經營在健保制度下,只能靠業外收入彌補醫療收入不足的窘境。造成這樣現況就是健保給付太低,追溯本源來自健保給付金額一直沒有調漲,我認為為了提高醫療品質、保障民眾就醫權益以及維護醫療從業人員生活,健保費調漲已經是勢在必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