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團將提修法,考量「政府資源有限性」,陸生、僑外生一視同仁,須全額自付保費。但遭到外界質疑,保費制度與推動高教國際化有衝突,境外生也抗議不公。
取消政府補助後,外籍生、僑生每月保費將由原本七四九元,提高為一二四九元,每人每月多付五百元、一年多付六千元。
基於人道考量,陸生比照僑外生納保,朝野立委有高度共識。但要求陸生在內的境外生全額自付保費,是否合情、合理,各界有不同看法。
民進黨府院黨高層日前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中定調,因政府資源有限,應優先分配給本國人、納稅義務人、長期居住者,避免造成財政負擔、排擠其他預算支出。因此,境外生保費應全額自付。
為了挹注健保?但目前財務「尚稱穩定」
然而,攤開健保實際收支,衛福部統計,去年在台外籍生、僑生共三萬零九四六人納保,挹注健保收入約三.七三億元,扣除政府補助(含清寒僑生補助)後,自付保費共約一.六億元,實際醫療支出約一.三億元,相抵後健保「小賺」三千萬元。若取消政府補助,差別在於健保會再多收到二.一億元。
陸生部分,據教育部數據,以今年在台陸生九三二七人估算,若與現行外籍生、僑生制度相同,亦由政府補助四成,則陸生實際支付的保費估約八千四百萬元。如果以外籍生、僑生醫療支出占收入約三五%估算,陸生每年醫療支出約四千九百萬元。算起來,即使政府補助四成,每年仍可小賺三千五百萬元。而若不補助,估計可再多收到五五九六萬元。
換言之,若從健保財務面考量,問題不在於「不能因納入陸生虧錢」,而是「有沒有需要賺更多」。截至今年九月底,健保結餘二三二四億元,折合為四.九八個月的安全準備金。熟悉健保財務的人士分析,在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挹注後,目前健保財務「尚稱穩定」,由於境外生人數不算多,「把提高健保自付額與挹注健保財務掛鉤,看來連結性沒這麼強。」
府:有政策考量 可另編經費補助保費
黃重諺強調,「這樣的補助方式,讓資源使用比較到位,不會因通案造成浪費、排擠其他資源。」而且,修法前已來台就讀的外籍生、僑生,保費不會調整,權益不受影響。
但有境外生組成「境外生權益小組」抗議,現行僑外生比照台灣無工作、無眷屬可依附者,以健保第六類「地區人口」納保,每月自付保費七四九元,相當於台灣月薪五萬三千元受雇者的健保自付額,已經偏高。若全額自付一二四九元保費,更相當月薪八萬七千六百元受雇者的自付額,極不合理。
「境外生權益小組」主張,不應要求境外生全額自付保費,否則就是制度性歧視。交大僑生陳曉妮表示,台灣學費比澳洲、新加坡便宜,一些家境沒這麼好的僑外生,會因此選擇來台念書。「雖然調漲保費不見得會直接影響僑外生來台意願,但每年多六千元支出,已實質加重生活負擔。」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則指出,目前英國公醫制度、日本國民健康保險、德國健康保險中,外籍生納保後,保費都與本地人一樣,不須多繳,「台灣政府積極推動高教國際化,境外生保費制度卻走回頭路,真有必要嗎?」他強調,並非不能討論境外生保費是否調漲,但目前欠缺客觀數據可證明有其必要。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要徹底檢討健保負擔結構不公平的問題,應盡快落實以家戶總所得計算保費,如果只針對境外生改革,就是「柿子挑軟的吃」,有點可惜。
民進黨推動陸生比照僑外生納保,既是對中國釋出善意,也是兼顧人權。但境外生保費要不要全額自付,恐怕還得歷經更多社會溝通、討論,更要從國家整體的人才政策中,進行更周延的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