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長照政策箭在弦上,保險公司推出的長期看護險還有購買必要嗎?哪些人最需要長看險,又該怎麼買才經濟實惠?
以南山人壽「長期看護終身保險」為例,四十歲的李小姐投保這項商品,保險金額一萬元,年繳保費六萬一千元,繳費十年後就可享有長期看護保障;內容包括,確定發生給付條件時,可先理賠一筆二十四萬元,同時開始按年給付長期看護保險金二十四萬元,一直領到第十六年為止。以不算便宜的保費,換取日後更高額的保障,讓民眾陷入苦思,究竟該不該購買長看險。
「人口老化是社會趨勢,對付老年長期照護問題,該不該利用長期看護險來補足社會福利缺口,牽涉到三個層面。」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第一是需求問題,其次是財力,最後還應自問,退休後財源準備是否充足。
先看需求面。「儘管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待在病床上的時間卻越來越久,當自己沒有行為能力處理生活事務時,便產生長期看護需求。」彭金隆指出,未來老年看護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透過商業保險來彌補風險缺口,是可行作法,重點在第二層面——個人能力、財力問題。
他解釋,坊間不少反對購買「長看險」聲音,認為理賠標準過於嚴苛,且費用較高,主張以殘障險、殘扶險或特定傷病等「類長看險」,取代長看險功能。「但一般所謂『類長看險』,其實理賠範圍反而變小,不是癌症或契約明訂的重大疾病才賠,就是意外所產生的長期看護需求,才能獲得理賠。」彭金隆認為,長看險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關鍵在有經濟考量情況下該怎麼買。
「政府推動的長照制度是強制性保險,就像全民健保制度建立後,民眾再利用商業保險,補足醫療費用缺口。未來也是,理想狀況是當長照制度出爐後,再透過保險,針對差額部分補強。但這樣『賭政府政策時程』的作法,仍有風險缺口,並不妥當。現階段最好辦法,就是慢慢買。」
舉例來說,長照費用可分為居家看護費用及日常生活支出兩大項,若須專人照顧,全天候費用每月在二萬到六萬元不等;至於生活開銷方面,除輪椅、電動床、特殊衛浴器材屬一次性支付外,每月固定花費還包括紙尿布、衛生醫療用品等,支出金額約五千元左右。全部開銷加總起來,費用大概在二萬五千元至六萬五千元間。
每月保障金額 不用拉到最高
每月保障金額 不用拉到最高
未來,不論政府長照制度補貼效果如何,民眾都不用急著將每月保障金額拉到最高,只要先求有,例如每月靠保險金補貼一萬元費用,其餘等政策上路後,再依自身能力增加保障金額就好。
彭金隆認為,不只民眾,就連保險業者也在等政府制度上路,才能明確掌握市場需求;這段期間,保險公司以「試水溫」態度,拋出長看險相關商品,保單性質、作業方式較保守,價格自然也不便宜。
對有家族病史、急迫性的人來說,有需求就應留意長看險。但隨著政府政策逐漸明朗,未來保險公司推出的商品內容會更多元,費率也會降低,一般民眾可等長照制度確立後,再依個人需求補足缺口。
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則以過來人身分,說明長看險的必要。「我的阿嬤中風,躺在床上十七年;當時不像現在有日間照護中心,家裡隨時必須騰出一個人力來看護阿嬤;也就是一人臥病在床,家中生產力實際上少了兩個人。後來,爸爸也中風,一個家有長達二十多年都有人躺在床上,等待照護。但這樣的情況並不稀奇,未來更可能成為常態。」
李佳蓉分析,「在不婚、少子、長壽趨勢下,繳稅人口越少、每人平均負擔就越高,即使政府關注長照制度問題,但能給的絕對有限,民眾千萬不能依賴政策,而沒有靠自己打理老後看護生活的心理準備。」
至於長看險選購重點,李佳蓉強調應把握兩大原則,一是給付方式,二是給付狀態。「市面上有些『類長看險』理賠方式採整筆給付,一次就把金額撥下來,這對長期有看護需求的人來說,其實非常沒有保障。因此,選購長看險第一要點,應留意每月定期給付的商品。」她說。
事實上,具長期看護需求者,都是失去自主能力的受益人,若以整筆給付方式理賠,難保受益人家屬不會挪作他用,一次將保險理賠金用罄,罔顧受益人權益。若採每月定期給付方式,家屬或委託人較不容易一次將理賠金使用殆盡,對長期照護需求者來說,也相對有保障。
第二項選購重點是,長看險應以「狀態」為給付條件,而非「病名」加「狀態」。李佳蓉提醒,「長看險理賠要件,問的是狀態,而非發生原因,一般以巴氏量表(日常生活功能評估量表)作為判定標準;但『類長看險』就必須符合特定傷病才賠,規定相當嚴格。」
政府政策能給的有限,靠自己打理老後生活更安心。
準備好醫療險 再考慮長看險
準備好醫療險 再考慮長看險
李佳蓉舉例,飾演「超人」一炮而紅的美國影星克里斯多夫.李維,因墜馬造成頸椎斷裂,從此癱瘓。他的狀態絕對符合長期看護條件,但由於是墜馬造成的意外,不在特定傷病範圍內,就無法獲得保險理賠。因此,挑選長看險時要特別注意,應以生活狀態為理賠依據。
南山人壽業務主任吳心恬補充,隨著年齡及風險程度不同,購買保險應注意先後順序。也就是,評估是否該買一張長期看護險前,應先檢視一下現有保單狀況,至少應先有定期醫療險、重大醫療險(癌症、中風)及終身醫療險(補足七十歲以後住院需求),確定已有上述保障後,再來考慮長看險需求。
「長看險主要是解決出院後的療養問題,有些人醫療險部分還沒補足,就急著將預算放在出院後的花費、也就是長看險上,其實是本末倒置。」吳心恬說,先顧好住院醫療部分,再來彌補出院後長期照護缺口,才是較合理的作法;而在挑選長看險商品時,則可留意保險理賠是否包含全殘及身故保障,再依個人財力,挑選適當商品。
李佳蓉也認為,保險其實就是堆積木概念,人在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階段,扮演家中最重要經濟支柱,保障應先從壽險保額做起,其次是重大疾病及醫療險,之後再考量長看險,最後才是退休養老規畫。「保險要解決的是風險問題,長看險理賠一旦發生,補償性非常高,就風險槓桿角度,優先順序就必須在退休養老規畫之前。」
最後,彭金隆建議,隨著老年化社會趨勢成形,民眾應多買一點受益人為自己的保單,並轉化養兒防老觀念,只有確保退休後每月現金流入,才能真正避免老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