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只要穩定又配息的產品,幾乎都能維持一定的基本盤,許久不見的保本基金保單重出江湖,究竟誰適合買?
過去四年來,澳幣兌美元匯率的單年波動率曾經超過三成,但卻一點也沒有影響王太太的投資心情。過去四年,因為投資指數連結商品表現不錯,就算碰上澳幣兌台幣相對弱勢時造成匯損的年度,當年仍能領到三萬元新台幣利息;相反地,當澳幣走強時,除了利息還賺到匯差,最多曾領過近三萬五千元利息,算起來報酬率超過六%,這筆資金就當成犒賞自己的「零用錢」。
回頭來看,若王太太把這筆五十萬元資金放在台幣定存,每年不過領五千三百元利息,一來一往,相差了五倍之多。
降低風險
多數資金配置固定收益標的
降低風險
多數資金配置固定收益標的
事實上,自○八年金融海嘯,投資人對類似的連動債保單很感冒,但因穩定且收息的商品仍是保守族的最愛,因此壽險公司向金管會積極爭取開放保本基金保單。為了達到業者與投資人的需求,金管會在九月中旬公布「對投資型保險連結保本型證券基金相關規範」後,對商品設計的規範更有依循,九月國泰人壽推出後,十月新光人壽接捧約三周募滿。
比較法令發布前後,產品設計最大差別是「保本機制」,國內對保本基金依照分類可分「保證型」與「保護型」兩種,前者是由保證機構負保證責任,類似保人概念,到期時提供一定比率保證的基金;而後者的保本機制,則是運用投資工具,也是目前的主流。保證型退燒的主因,是因雷曼兄弟倒閉引發一連串的連動債投資糾紛,市場的接受度較差。
目前金管會對信用評等的規定是,國內發行機構或標的長債信評必須在中華信評twAA以上;而國外發行及標的必須在S&P評定的A-級或相當等級以上。在法令規範下,目前保本型保單要再踩到違約地雷的風險降低不少,但想要「百分百」拿回投資的本金,保戶仍須建立以下四個保本正確觀念。
保障本金
先建立四個保本正確觀念
保障本金
先建立四個保本正確觀念
首先是保本並非指投入的本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由於保本基金保單設計還包含保險保障,因此,「保本」指的是投入本金必須扣除危險保費及附加費用後,剩餘資金才算保障本金的範圍。以王太太為例,當初投資五十萬元扣除成本後,總投入金額只剩四十七萬四八七○元,這個金額,才是「保本」的範圍。
其次要承擔匯率風險。也就是說,若買一檔澳幣計價保單,在澳幣兌台幣一比二十九時進場,當契約到期時,澳幣兌台幣是來到一比二十八,中間損失的匯差必須自己承擔。
財經專家李雪雯提醒,這類型保單的保本前提是「持有到期」才保本,若在契約屆滿前提前贖回,保戶必須承擔投資損失及贖回的費用。
壽險顧問表示,投資型保單若中途提前解約,保戶必須支付的費用包括連結投資工具的贖回手續費、提前解約的解約費等,其中,提前解約手續費用是逐年遞減;另一方面,連結的投資商品可能在贖回當時處於虧損狀態,這部分的損失也得由保戶自行承擔。
但相反的,若持有期間連結標的表現極強,讓投資報酬率超過手續費,提前解約倒也不至於「划不來」,只不過,目前平均收益率已降至三%多,商品設計趨向保守,要達到「提前賺錢出場」的機率極低。除此之外,如果只是為了短期獲利,其實本來也就不該把資金投注於此類商品。
彭金隆表示,由於保本基金保單設計至少六年以上,因此這筆資金必須是中長期閒置資金。他進一步表示,未來一、二年全球利率將進入升息循環,各家保單的內部報酬率約三%多,但目前台幣定存來到一.三五%,買一張保單持有六年以上,換取每年三%的報酬率,還要承擔通膨風險,「其實並不算十分有利。」但對有節稅需求,或是已布局美元及歐元資產,需要把資產再分配者,不妨可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