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日本如何達成 完美「一比七」護病比?

日本如何達成  完美「一比七」護病比?

鄭淳予

保險

855期

2013-05-09 14:22

二○○六年,日本發生大規模關病房事件,肇因正是護理人員短缺。情勢嚴重,刺激日本政府與醫界聯手推動改革,修改「保險診療報酬辦法」。如今,已有效改善護理師的勞動條件與待遇。日本經驗,值得台灣參考。

二○一一年,日本國內出現一本引起話題的暢銷書《看護崩壞──護理師從醫院退場消失了》,書中統計,日本有兩萬名護理師生活在過勞死的危險之中,每年有十萬名護理師想離職。護理勞動條件險峻,造成一線人員過勞死,台灣現階段的護理勞動問題,日本好幾年前就發生過。

 

確立護病比「一比七」 護理師變搶手 薪資提高、不再過勞

 

事實上,日本坊間許多書籍分析「日本醫療崩壞」,最大原因莫過於政府長年削減醫療費,造成醫師不足、經營赤字、診療科關閉、地區醫療缺乏等現象。醫勞盟法律顧問蔡秀男就指出,日本醫療崩壞有三階段:一、醫療事故糾紛暴增;二、醫護不足醫院關閉;三、醫療現場大混亂,大量醫療難民出現。

日本政府自○六年起,修正「保險診療報酬辦法」,改善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以護病比「一比七」作為照護標準。假設,一家醫院符合一位護理人員照顧七名病患的比例,以一般病房住院費為例,健保將給付院方一張病床一萬五五五○日圓;若醫院的照顧比例提高到一比十,健保給付則降為一萬三千日圓。

換言之,護理師負擔照顧的病人愈多,健保給付醫院的費用就愈少。

相關級距如下表所示,實施一年後,達到標準的醫療機構從二八○所增加為七八七所;達到標準的病床,由原先的四萬四八三一床,增加到十六萬二七三○床。不僅促進醫院落實護病比,護理人員的留任率也有顯著提升。○六年實施之初,日本護理人員平均年資為九.一年,到了○八年,這個數字就提升為十四.八年。

蔡秀男以親自到日本考察的經驗為例,在「保險診療報酬辦法」修正前,越谷市立醫院有高達四成的護理人員有離職念頭;但到了一三年,該院護理師已可享有每周工作時間三十五小時又四十五分鐘的明文規定;擁有大學學歷的護理師月薪(含本俸與津貼)為二十五萬二九九四日圓(約合新台幣七萬五千元);院方還提供低廉的單身護理師宿舍,月租僅一萬二千五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七百元);此外還享有一年特休二十日。

日本確立「一比七」的護病比標準後,各地醫院都展開護理師搶人大作戰,大幅改善護理師的勞動條件與待遇。「有台僑醫師告訴我,護理師在日本愈來愈值錢,不僅醫院加薪搶人,夜班值班津貼動輒高達二到四萬日圓,連住院醫師都羨慕。」蔡秀男如是說。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盧美秀表示,一二年台灣護理師職場期待調查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於目前工作最不滿意的部分,「工作量大」和「薪資福利與獎勵」分別居第一、二位。台灣護理人力流失的主因,顯而易見。
保障護理師權益

 

若遇肢體、語言暴力 醫院報警處理

 

然而,台灣健保制度向來採取總額給付制,也就是說,健保局每年訂定付給醫療院所的費用,都局限在一個總額預算。但在各個部門的強勢分配之下,護理人事成本長期遭到忽略,護理勞動品質自然也被壓縮在最惡劣的條件中。

除了從健保給付結構調整之外,日本對於病患的「就醫倫理」,也有大規模的環境教育。蔡秀男提出第一手觀察:「日本醫院井然有序,醫者和病患都很有禮貌,絕對沒有台灣急診室常見的喧譁嘈雜。」

能做到這點,除了日本民族文化使然,醫院也重視安全管理,在院內張貼告示:「對其他患者與職員有妨礙診療的行為,如暴力、大聲威嚇等行為,致使診療無法進行,本院有權要求離院,或依情事狀況通報警察機關。」相關宣導不僅有效控制院內肢體、語言暴力,也讓醫病、護病關係能維持在對等的尊重中。

日本從制度面的改革,搭配軟實力的國民教養,讓護理人員的勞動條件獲得具體改善,且被視為重要資源對待,值得台灣當局參考。

延伸閱讀

00878、00713換股倒數!長榮、慧洋-KY...2025年可能被納入高股息ETF的12檔台股「它殖利率近13%」
00878、00713換股倒數!長榮、慧洋-KY...2025年可能被納入高股息ETF的12檔台股「它殖利率近13%」

2024-11-19

科技股續退場 航運、金融成最大贏家?  台股高息ETF年底換股潮全解析
科技股續退場 航運、金融成最大贏家? 台股高息ETF年底換股潮全解析

2024-11-20

他存250張高息ETF,40歲提早退休!1隱憂恐淪下流中年「月領2.7萬股息腰斬變1萬」:到底退休金多少才夠
他存250張高息ETF,40歲提早退休!1隱憂恐淪下流中年「月領2.7萬股息腰斬變1萬」:到底退休金多少才夠

2024-11-18

科技型ETF績效遙遙領先,最多人買的高股息卻不如預期,孫慧芳:有兩種情況要注意
科技型ETF績效遙遙領先,最多人買的高股息卻不如預期,孫慧芳:有兩種情況要注意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