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成本比賽」成了壽險業的獲利關鍵。對大型壽險公司來說,避險成本節省一%,就省下上百億元的支出,對目前壽險業經營越顯艱困的環境,誰能壓低避險成本,誰就是贏家。
簡單說,避險就是壽險公司幫龐大的外幣資產,買匯率波動的保險;而所有因此產生的成本,就是避險成本。翻開國內主要壽險公司財務報表發現,近兩年來富邦人壽的避險成本控制最好,在二○○九年及一一年(至第三季)避險成本都控制在一%以下,僅有一○年成本較高,為一.六八%,但也算在業界平均一.五%至二%之內。
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也證實,占金控總資產四五%的富邦人壽,因為避險成本控制得宜,對母公司富邦金能連年蟬聯金控獲利王寶座,可說是功不可沒,尤其去年,富邦人壽因為避險避得好,只花了○.六七%,比同業都厲害,前三季已經賺了一○八億元,相當於○九年一整年獲利。如無意外,因為避險成本控制得宜,富邦金也會是今年的金控獲利王。
在國內用外匯市場避險成本低
林昭廷解釋,國泰採取的替代避險指的是用一籃子貨幣避險,購買許多雜幣的遠期外匯,如韓元、澳幣等,一般而言新台幣升值時,這些外幣也會跟著升值,抵銷新台幣升值壓力,「去年在一籃子貨幣配置比例上較小,才讓績效變差。」
因為動輒上百億元的支出,因此避險成本高低,成了影響壽險公司獲利的關鍵因素之一。法人指出,國內壽險公司為應付嚴重的利差損,近幾年經營艱困,更讓避險成本的高低成了各家決勝關鍵。
以擁有外幣資產一.二兆元的國泰人壽為例,去年前三季總共花了三%的避險成本,相當於把三六○億元捧給外資機構買外匯商品,如果國壽這次能和富邦一樣,只花○.六七%的避險,等於可以省下二八○億元。
這數字有多驚人?法人預估,國壽去年獲利約是三十三億元,這二八○億元超過八年獲利,若能大幅省下,對公司絕對有幫助。
但國泰不能,為何富邦能?龔天行表示,不同於國泰人壽及新光人壽等大型壽險公司,當年因為時空背景,較多採用海外避險,富邦人壽絕大多數避險是在國內利用外匯市場避險,因為利差與匯率交易成本的關係,所付出的成本比海外市場低一%至二%。
▲點擊圖片放大
外匯管制 大型壽險只能乾瞪眼
但此一優勢現在顯然已不存在,台美利差縮小,加上國內新台幣兌換美元流動性充足,成本自然較低。
此外,龔天行說,富邦人壽當時買下安泰人壽,而安泰多數採國內外匯市場避險,富邦承接了所有部位,也是富邦人壽會多以國內新台幣商品避險的主因。
法人表示,早期確實國內外匯避險商品成本較高,這也是老牌壽險公司如新壽、國壽會選擇以海外避險為主的原因,但如今在成本考量下,想把錢匯回國內避險卻不容易,因為大筆美元匯入會造成新台幣大幅度波動,受限於央行有外匯管制的規定,因此業者的錢只能停在海外乾瞪眼。
因此,尤其對大型的壽險公司來說,有如甘露般的外匯準備金制度,確實能幫上不少忙,但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出效果,金管會也允許業者從特別準備金中提撥五○%作為準備金的第一桶金,以因應前期準備金不足時的突發需求。
原本這些特別準備金是壽險公司用來因應兩大突發狀況,第一是重大意外事故,如空難、大地震等,第二是作為危險變動的準備,如疾病肆虐,一旦發生這兩大狀況,為維持帳上豐沛現金,部分理賠款才以特別準備金支付。
問題來了,若提撥後,特別準備金只剩一半,萬一有突發狀況,壽險公司還有因應能力嗎?林昭廷說,過去台灣從沒壽險公司使用過特別準備金,就算壽險公司承作包機的保險,因為風險過於集中,也會再找再保公司分散風險,況且從特別準備金中拿出來的錢,主管機關也規定以後要慢慢補回去。
有外匯準備金後是否就能不避險?新光人壽總經理蔡雄繼搖頭說:「當然不是!」真要有那一天,一定是外匯準備金儲存得非常大,才能漸漸降低避險成本,「現在業界普遍水準是外幣資產的七至八成,以後有機會降到五成以下。」
如何降低避險成本提高獲利,這場「避險競賽」考驗著各壽險公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