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這二年來大賣,最近陸續爆發許多糾紛,這個新的金融商品,其實潛藏著你所不知道的風險與陷阱,不論你手上是否有投資型保單,提醒你注意。
「一直以來,我都把投資型保單當作『投資』工具。當業務員順勢提醒我保險不足時,我才想說:好吧,可以順便提高保額也不錯。」林薇依回想兩次投保動機,好像都是先想到要投資,才想到保險。兩張投資型保單,加上先前買的醫療險、癌症險,她一年保費負擔就高達十萬元。
有一天,她跟同事聊到保險。猛然發現,一般人講的保險雙十原則,保費不要超過年所得十分之一;保額不要小於年所得的十倍,自己剛好相反。保費不但超過年所得六分之一;發生意外時,保額也明顯不足。明明被龐大的保費壓得喘不過氣,但真正的保障,卻不如想像中高,讓她有夠悶。
強調投資效益
大誠保險經紀人公司經理吳宜樺指出,林薇依保單最大問題,在投資型保單費用太高。意外發生時,卻一元都拿不到!別的不說,光是當初她買投資型保單目的,就跟現實狀況有段差距。
「原本希望用這張保單養老,但保險公司如何保證繳費二十年後,投資一定賺錢?再來,如果投資虧損,二十年後能領回的部分,等於總繳保費扣掉前五年相關費用。這樣算起來,也就只有保本,甚至可能不如銀行定存。」
吳宜樺以其中一張投資型保單為例,若保單投資虧損,二十年後,林薇依只能領回八十八萬元(投資型保單費用率,前五年收費一五○%,九十六萬元扣掉費用,約八十八萬元左右)。經過吳宜樺解釋,林薇依開始考慮解約。
意外不賠,只有身故能賠
還有一個問題,也容易混淆一般人。吳宜樺指出,雖然保險公司強調,投資型保單是保險、投資兼顧。但這邊所指的保險,只有身故保障,除非另外附加醫療險,否則一般醫療行為是不會給付的。
就像林薇依的例子,所繳保費明明很高,卻仍出現保障缺口,發生意外時,無法獲得理賠,就很不划算。
對此,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弘也不斷叮嚀,如果保戶心裡想的是要投資,基於保險附加費用考量,就不該買投資型保單,而應直接到銀行買基金。如果想要單純增加壽險保額,就該直接投保定期險;若缺乏醫療保障,就買醫療險。保險、投資工具職權分明,可避免投資人有過高期待或錯誤聯想。
投資型保單不是定存
如果是向銀行買投資型保單,所遇到的陷阱又會不同。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先生,理財性格保守,是個標準的定存族。有天,理財專員告訴他,現在銀行利率不高,有一種比定存利息更好的商品。建議客戶把錢轉到另一個帳戶,就是投資型保單。那位先生還以為是「優利存款」,不疑有他,馬上存入一千萬元。
結果到了隔年要用錢時,才發現原本一千萬元一毛錢也領不出來。「有些保單要五年後才能領回;也有第一年不能領回,從第二年開始,領回金額才逐步往上增加。」吳宜樺認為,不論哪種方式,都跟「定存」概念差距很大。銀行這樣誤導民眾,等到客戶要用錢時,一定出問題。
研究台灣保險超過二十年的許榮棋,目前手上保險申訴案例有一整箱。他說,不論是業務員銷售話術,或招攬糾紛導致保單爭議,保險公司核保不嚴,才是萬惡淵藪。像有一位消防隊員,每月薪水五萬元,一年總繳保費卻要十三萬元,保額太高,根本不合理。保險公司來者不拒,沒有做好把關責任,是問題根源。
解舊換新 再賺一筆
有些保險公司更惡劣,甚至教業務員引導客戶,將舊的傳統型終身壽險解約,轉成投資型保單。
六年三班的吳先生,就在糊里糊塗情況下,多了一張投資型保單,卻少了一張終身壽險。「業務員告訴我,可以將傳統型保單解約金,拿去買投資型保單。這樣我不用再多付錢,就可以投資,聽起來好像不錯。」
吳先生自認沒有損失,保單還多了投資功能,好像賺到,實際上卻非如此。吳宜樺解釋,客戶解約部分,是限期繳費的終身壽險,轉去買投資型保單,是要一直繳費的定期險。在定期險保費比終身壽險便宜下,業務員就乾脆把新契約保障拉得比舊保單還高,讓客戶以為保額「大放送」,把吃虧當作占便宜。
一旦被客戶看破手腳,提出質疑,「原本保單再過幾年就要期滿,不用再繳保費,但新契約保費卻要一直繳下去,好像不合算?」保險公司或業務員,也會氣定神閒地回答,「長期投資一定獲利,賺的錢,絕對夠付以後的保費。」等於暗示客戶「包賺」,讓人信以為真。要是碰上股災,投資帳戶呈現虧損,「不夠」繳交保費時,保單糾紛也就沒完沒了。
保險公司利用人性弱點,勸說客戶將舊保單解約,轉進投資型保單。說穿了,其實就是想弭平之前的利差損失,並再賺進一筆新業績及佣金。很多人在保險公司吹捧下,誤認投資型保單具有「一定賺」效果。這些陷阱,使得一般人扭曲投資型保單意義,真正重點不在投資,而是一張可依不同階段、自由調整壽險額度的保險商品。如果抱著投資、定存,或節稅心態購買,那麼就是搞錯方向,必須趕緊煞車、回歸正軌才好。
跟投資有關的保險,都叫作投資型保單。保險公司會將保戶所繳的保費分為兩個帳戶,一是保險費用,另一是分離帳戶。分離帳戶中的投資損益,為保戶所有,也就是盈虧自負的意思。至於保險費用部分,就是保險公司俗稱的管銷費用,或行政費用,五年收取150%,每家保險公司收取狀況不一,要仔細比較才行。
外幣定存加碼 可能保息失本
36歲的黃先生,目前擔任廣告公司業務,他從去年開始規畫理財,用手邊的積蓄做投資。後來注意到近一、二年銀行強力推行的優利存款,不但擁有高定存利率,又有理專幫忙規畫投資商品,看來真是一舉二得。
股災來襲,原本想利用投資型保單理財的人,現在叫苦連天,超想解約。大誠保險經紀人公司經理吳宜樺認為,保戶若受不了帳面虧損,而想解約,要考量下面兩件事。
1.以投資為目的
投資型保單有保險附加費用,比直接去銀行買基金成本還高。
稅捐機關依「實質課稅原則」,包括投保之後短期內死亡、帶病投保,及高額投保的人,都可能被課稅。
投資型保單就是定期險加基金投資平台。重點仍在保險,若壽險保障足夠,就沒有必要再購買。
投資型保單跟傳統保單不同。傳統保單保障、每年獲利是一開始就確定的;投資型保單則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