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國集團旗下中聯信託進入瘦身計畫的第一步,將委託中國國際商銀、第一銀行、上海銀行三家經營兩年,另外,再加上五家金融機構,總共八家組成顧問團,共同協助中聯信託渡過難關。
林華德主導,五銀聯盟闖出名號
從接手經營宏福票券(現改名為台灣票券)開始合作的國際票券董事長林華德、上海商銀(當時總經理為周慶雄,目前為陳逸平)、世華銀行董事長汪國華(當時為總經理)、中國國際商銀董事長李庸三的「四銀聯盟」,加上後來加入參加宏福證券(現改名為國際聯合證券公司)、台灣票券增資案的高雄銀行董事長陳建隆,四銀變成「五銀聯盟」。由於介入宏福集團,處理危機事件培養出來的默契,林華德、陳逸平、汪國華、李庸三、陳建隆等從此建立良好關係。
這個非正式的銀行團組織,後來還發生一件烏龍事件,今年五月工商時報獨家報導財政部打算藉五銀的勢力,接手華僑銀行,消息見報,僑銀二度擠兌,嚴重失血,讓僑銀董事長戴立寧十分震怒,立刻採取行動反擊,除了控告時報系外,同時揚言對陳建隆提出告訴,由於事端擴大,五銀聯盟為首的林華德低調處理,事情不了了之。
十月二十三日陳建隆接掌第一銀行董事長,由於陳建隆的關係,該聯盟又增加一銀,高雄銀行新任董事長董瑞斌仍然繼續共襄盛舉,加上新加入的成員胡定吾、高志尚組成的新顧問團,中聯信託在「八銀聯盟」的間接背書下,股價連連翻紅。
顧問團團長仍由從接手國票開始,已經是財政部官員、金融界出名的危機處理高手林華德擔任。十月二十三日下午五點半,中聯信託和委託經營的三家銀行簽約,「團長」林華德現場擔任司儀,主持簽約儀式,有趣的是,被認為是委託經營的主要銀行中國國際商銀董事長李庸三,在記者會現場以「導演」稱呼林華德,這次「委託經營」的主導者已不言而喻。
中國商銀、交銀是銀行託管的老手
聽到李庸三這樣的稱呼,林華德也立刻解釋,他說他是接受宏國林家兩兄弟林鴻道、林鴻志委託,「團長」也是他們封的,至於「委託經營」的模式,林華德也說,這並不是先例,過去的亞洲信託曾經委託中國國際商銀經營,國泰信託也曾經委託交通銀行經營。
為了凸顯中國商銀在受託管理銀行方面的經驗,林華德還特別舉出這兩家信託公司的不同命運,他說,國信委託交銀經營後,後來就賣給黃世惠,國信不存在了,但是,亞洲信託卻在中國商銀經營下,原封不動交還亞信經營團,顯示中國商銀的能力。
不過,國信賣掉以後,搶得先機,在黃世惠手上改制為慶豐銀行,反而亞信維持信託投資公司迄今,中國商銀交管亞信五年後交還鄭家,亞信錯過了改制商銀的時機,目前除了高逾放比外,正積極轉型,目前亞信和黃世惠一樣,集團資金周轉壓力不小。
事實上,中國商銀七十二年交管亞信,當時李庸三根本還沒有進入銀行界,來不及參與託管銀行經驗的李庸三,才會封林華德為「導演」,因為託管銀行,參與別家銀行的經營,李庸三也是新生。
當然,目前外界對為何林華德引用十幾年前的「託管」模式,而不是沿用宏福票券、宏福人壽的直接入主模式,也大感奇怪。
「宏福模式」讓銀行團吃不消
一位銀行界人士指出,銀行團勇於跳進宏福票券、宏福證券,除了世華銀行是主要債權銀行,非跳不可,其他債權較少的銀行則是看林華德的面子,共襄盛舉。林華德在一年內讓國票轉虧為盈,對於處理票券公司的危機十分有信心,於是包括國票、世華、上海、中國商銀等四家銀行,最後談定用每股六元承接五一%的宏福票券股權。
不過,後來銀行團入主,清算後發現宏票每股淨值不到一元,當初宏福集團曾經提出「附買回」條件,即宏票每股價值如果不到六元,銀行團有權將股權賣回給宏福集團,後來也未履行承諾。
一直到八十八年八月,銀行團入主將近一年後,宏票還辦了一次五十億元現金增資,才使得宏票的每股淨值回升到十元以上。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筆五十億元增資款,宏票每股淨值是趨近零,八十七年十一月用每股六元入主宏票的四家銀行其實吃了虧,「頭已經洗下去」的銀行團,也只好繼續洗下去。
一位銀行團成員私下表示,「宏福經驗」讓銀行團更加謹慎,這次修改挽救金融機構模式,改採顧問團方式,且指派三家銀行共同經營,以兩年為期限,就是因為銀行團成員心有餘悸,儘管中聯信託股價已經低到三元多,有意介入的銀行,還是寧願先仔細評估,謀定而後動。
「委託經營」和入主經營最大的差別在前者沒有實質的投資行為,沒有投入資金,是銀行團比較願意接受的方式,對流動性出現問題的中聯信託來說,有銀行團為後盾,比較容易跟央行申請融通,顧問團出個名,幫助中聯解決資金周轉危機,也等於幫財政部解決一個燙手山芋,避免金融風波再起,何樂不為。
銀行團的如意算盤是,將來等到一銀、中國商銀、上海銀行接手管理後,再仔細評估中聯的價值有多少,兩年的時間,足夠三家銀行把中聯上下翻好幾遍,仔細算清楚真正的價值,中聯信託也承諾委託經營期間凍結股權,等到買家出現。
最近幾年累積幾次問題金融機構處理經驗的林華德,這次顯然比處理宏票時更費力,從他搬出十幾年前中國商銀、交銀「交管」亞信、國信的情況來看,下一家問題金融機構的介入模式,應該會比照中聯信託的「託管」模式,飽受景氣不佳、逾放攀高之苦的銀行,現在也不會急著想要購併其他金融機構,因為一個不小心,又會為自己攬下一個不定期炸彈,宏福票券是一個案例,幾家合併信合社後造成逾放激增的新銀行更有切身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