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金求售理由
為了解決「接軌ICS的大麻煩」
當然,壓力緩解只是一時,對於新光金大股東,或者說,對於正以「雙龍搶珠」之姿爭奪新光金的台新金、中信金而言,無論最終誰是新光金的新主人,應付二○二六年保險業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簡稱ICS)下的新壽資本缺口,仍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二二年五月,新光金董事會通過提案:「就本公司與台新金等金控公司合併之可行性成立專案小組進行評估」,但這個案子此後幾無進展。隨著去年新光金經營權變動,此案在今年四月再被提出且順利通過,只是案名變得很長:「續行研究合併可行性,解決新壽RBC問題,俾利其二○二六年順利接軌ICS……。」
長長的案名,直白揭示新光金求售的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解決「接軌ICS」的大麻煩。「因應二○二五年底RBC達標之巨額資本缺口……,實為一極艱鉅之任務,且若於二○二五年底無法順利接軌ICS,屆時新光人壽將遭遇經營上之困境。」在新光金董事會通過該案的說明中這麼寫道。
賣家的求售理由,就是買家的未來挑戰。這個挑戰有多大?

新壽面臨增資難題
高利保單包袱沉重 資本缺口估千億
六月十四日,新光金在股東會中通過公司章程修正,將額定資本額從原本的一八五○億元一舉調升近八成,達到三三○○億元,外界解讀,這個超過千億元的調幅,正就暗示新壽為了應付ICS的增資需求。
更早之前的三月十五日,一份來自外部財務顧問公司的報告,被送進新光金臨時董事會,據了解,報告中對於新壽接軌ICS所需要的增資金額評估,也是高達千億元。
這樣的金額估計絕不誇張。簡單說,依據ICS的遊戲規則,壽險公司未來要付給保戶的負債,必須以「現在的市場利率」折現計算,市場利率愈低,折算回來的負債金額愈大,資本的需求就愈高,這也是去年以來壽險業者大量增資或發行次順位債,甚至幾乎全面停止配發現金股息的原因。而包括新壽在內的老牌壽險公司,由於早年賣出了為數可觀的台幣高利率終身保單,於是成了接軌ICS的重災區。
台新金與中信金當然知道,以新壽為主體的新光金即使資產豐厚,但終究包含一個名為「資本不足」的有毒成分,那麼,兩強為何仍願高調競逐?
「新壽帳上有超過九百億元的『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為什麼新壽不能用……?新壽現在已經住在加護病房,有特效藥卻不能用!」今年一月底,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首度以新光金股東身分喊話,為新壽接軌ICS的超級難題開出藥方。
難題是資本不足,而吳東亮的藥方,則是期待能把原本列在負債項目裡的「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搖身一變改列為「資本」。如果這筆準備金真的如他所說多達九百億元,一旦改列資本,新壽的籌資壓力當然驟減。「新光金合併案為什麼忽然風生水起,除了新壽資本改善計畫過關,有可能就是買方認為吳東亮的這招愈來愈有機會成真。」一位業界人士表示。

為解決新壽資本不足問題,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曾以新光金股東身分向金管會喊話,巧合的是,他開的藥方近來也成為業界討論重點。(攝影/陳睿緯)
重提解套絕招
籲「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改列資本
所謂「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有其複雜的歷史脈絡。
早年,強制分紅保單的分紅來源是「死差」、「利差」分別計算,各自皆須分紅。但從○二年後國內利率長期走低,強制分紅保單出現大量「利差損」,為減緩業者負擔,財政部同意壽險業在計算分紅時,可將「死差收益」扣除「利差損失」,但因此所造成的分紅減少金額,必須提列為「死利差互抵準備金」,列入財報裡的「其他負債」,且即使相關保險契約終止,這筆準備金也不能回沖。
事實上,早在去年,新壽就曾向保險局提出「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改列資本的建議,但未獲接受;今年七月,甫上任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也曾表態,認為這筆準備金改列資本「還沒有一致共識」。但巧合的是,近期業界陸續傳出多種法律見解,結論卻是一致認為,這筆準備金「可計入自有資本」。
四月,法律專業期刊《當代法律》刊出一文,標題是「保險業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法律爭議探討」,這篇由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助理合夥律師黃正欣執筆的文章,就以過往南山人壽併朝陽人壽、全球人壽併國華人壽、國泰人壽併國寶及幸福人壽為例,當時,被併的一方都是亟待搶救的問題保險公司,而金管會對買方開出的誘因,即包括「可將死利差互抵準備金轉為資本使用」。
該文的結論是:「同樣是準備金,何以在問題保險公司即為資本,在其他保險公司則屬負債……?恐須更堅強之理由支持。」
這樣的法律見解,讓業界重新關注這個被金管會多次打臉的建議。舉例來說,在台新金與新光金共同宣布合併大計不久,凱基證券就在對台新金個股分析中提及,台新金未來須負擔新壽接軌ICS的資金缺口,恐對獲利造成不穩定性,須視金管會是否給予壽險業死利差互抵準備金寬容措施。
要說這招屢被金管會打臉,更早的前例,是一九年有六大壽險公司集體向金管會喊話,當時,業者是為了解決龐大匯損所造成的壽險業淨值崩壞危機。而說到外幣資產的波動,又是新光金買家必須承擔的另一個麻煩。
在國內長期低利率、且缺乏投資機會的環境下,為了應付高利率台幣保單的未來給付,壽險業者長年以來,必須積極尋找報酬率較高的海外投資機會。影響所及,一來,在ICS的遊戲規則中,沒有充分避險的外幣資產被列為「不適格資產」,無法成為資本加分項目;二來,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也成為壽險業淨值的不定時炸彈,而這個炸彈的威力,甚至曾對壽險業大股東造成危機。
二二年美債崩跌,南山人壽淨值驟減,連帶造成大股東潤泰集團旗下的潤泰新、潤泰全淨值急跌,引發下市危機,直到兩家公司分別進行資產重估等作法,才免於一場無妄之災。此外,二二年九月南山人壽淨值比一度淪為負數,遠低於法規要求的三%及格水準,也造成大股東增資壓力,最後金管會容許壽險業可重新調整資產分類,才勉強化解危機。

彭金隆學者時期的建言
表達壽險業經營實況 淨值比應調整
以去年底情況來看,國內壽險業的國外投資比率高達七成,新壽也在此一水準,皆遠高於日、韓龍頭壽險公司的二○%與八%左右;「連家大業大的潤泰集團,都曾因為南山人壽爆出危機,新光金的買家應該也有營運風險升高的心理準備。」業界人士分析,買家的心理準備,或許是期待「彭金隆實現學者時期的建言」。
在彭金隆就任金管會主委前的今年四月,政大Cardif銀行保險研究發展中心完成了「壽險業經營挑戰分析」報告,研究計畫的主持人就是彭金隆。報告中,對法規以「淨值比」作為壽險業資本適足標準之一頗有質疑,「劇烈波動的損益與淨值,是否能忠實表達壽險超長期經營週期的真實狀況……?」事實上,五月彭金隆就任後也對外表示,在二六年壽險業接軌ICS後,將考慮調整「淨值比不得低於三%」的指標。
不過,對於新光金的買家來說,無論是期待「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改列資本」,或者寄希望於「彭主委兌現彭教授建言」,都仍是八字未滿一撇的解方。「因應接軌ICS等國際制度,營運策略方向、資產配置、法令遵循、風險控管……,各項作業皆具挑戰。」在新光金去年度的年報中,如此說明接軌新制的大挑戰,而這些挑戰,也都會成為買家的超級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