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罕病基金會成立25周年,「罕見25新樂園」包場兒童新樂園,2500名罕病家庭、企業志工圓夢同歡

罕病基金會成立25周年,「罕見25新樂園」包場兒童新樂園,2500名罕病家庭、企業志工圓夢同歡
歡慶成立25周年,罕病基金會邀請罕病家族及企業志工同歡。罕見疾病基金會提供

數位內容部

政治社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提供

2024-06-03 22:26

為慶祝成立25周年,罕見疾病基金會於周六(6/1)在台北兒童新樂園包場,舉辦「罕見25新樂園」嘉年華會,邀請超過2500人參加,包括450個罕病家庭及企業志工成員同歡。

此次舉辦的25周年活動,讓罕病家庭能夠輕鬆享受遊樂設施和美食,主辦單位更安排了夜間包場和煙火秀,為參與者創造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在活動中表示,相較於25年前,現在的罕病家庭更加願意站出來,參與社會活動。她感慨表示「看到今天超過2500人熱情響應這個活動,心中感到十分激動且欣慰。」

 

她指出,25年前,多數罕病家庭隱身在各角落,避免面對公眾。但隨著社會對罕病的理解和接納,以及各界對基金會的支持,愈來愈多罕病病友及家屬願意主動走出來,並在各領域中發光發熱。

 

這次活動特邀來自全台的罕病家庭,涵蓋百餘種罕見疾病,並且有許多企業志工加入,共同參與這場活動。

 

其中,遠從花蓮前來的卓飛症候群(Dravet Syndrome)患兒臻臻媽媽分享表示,他們很少有機會來台北,這次透過卓飛協會的號召,許多卓飛家庭得以聚在一起聯誼。

 

卓飛的孩子因為怕熱且容易疲累,經常引發癲癇發作,基金會選擇了涼爽的夜間包場活動,滿場都是罕病家族成員,讓他們感覺溫馨且放鬆。臻臻媽媽特別提到,不用排隊又能欣賞特別的煙火秀,讓孩子們的眼睛都亮了起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體驗。

 

罕見疾病大多由基因缺陷或突變引起,患者中有七成以上無法治癒,有些人一出生便罹病,有些則在中年發病。這些疾病往往導致行動受限,讓患者無法像一般人那樣隨心所欲地出門遊玩。

 

「媽媽,我可以不可以去兒童樂園玩……」這樣簡單的心願,對於罕病家庭來說卻是奢望。基金會在25周年之際,為全台的罕病大小朋友精心準備了這場專屬的歡樂嘉年華會,希望他們能夠攜家帶眷,一同享受這場無需排隊等待的美好時光。

 

陳莉茵提到,過去25年來,基金會致力於提升社會對罕見疾病的認識與理解,推動罕病立法、罕藥健保給付及相關福利的爭取,並透過不同型態的方案與活動服務病友,讓更多罕病家庭獲得專業的協助和照顧。今天能夠舉辦這樣一場盛大的戶外活動,除了社會大眾的支持,還有賴於許多愛心企業的贊助。

 

此次活動能成功舉辦,有賴眾多愛心企業支持,包括富邦慈善基金會、全聯福利中心、禾聯家電、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公勝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禾聯碩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禾伸堂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台北市王陳靜文慈善基金會、台北市松智扶輪社、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武田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科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他們的支持與贊助,成就了罕病孩子們的開心美夢。

 

由於陳莉茵、曾敏傑等罕病家長努力,1999年6月6日成立罕見疾病基金會,開啟台灣社會對於罕見疾病的關注與重視。如今,基金會走過25個年頭,透過這次的嘉年華會,再次展示了其推動罕病立法、爭取相關福利、提高社會認識與理解方面的重要貢獻。

 

貨幣供給遠超GDP 推升房價 ——各季底M2、GDP年增額與住宅價格指數

 

暴走的貨幣供給  讓房價愈漲愈狂

 

央行打炒房,四年來為何房價愈打愈狂?在央行首次打炒房的9個月後,2021年9月的立法院內,有了這樣的質疑聲音。「業者講的,只要是低利、寬鬆貨幣,房價都會漲!」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提醒楊金龍。而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的說法更直接:「錢太多,所以你那些措施都無效啊!」

 

幾位立委在3年前的提醒,命中了學者眼裡「炒房氣焰愈打愈狂」的真凶——長期以來,台灣暴走的貨幣供給

 

「學術研究已經證實,台灣房價的變動,與貨幣供給呈現正相關……;貨幣供給愈多,房價愈漲。」長期為政大信義不動產研究中心編寫地產年鑑的章定煊說。

 

除了編年鑑,政大地政系博士畢業的他,目前也是景文科大財金系副教授。地政、金融雙邊斜槓,讓章定煊對貨幣環境與房市波動之間的關聯,有著更敏感的神經:「而央行控管的貨幣供給,一直都遠超過正常經濟成長所需……。就連央行7次出手打炒房的這4年期間,也是一樣!」

 

如果說,央行打炒房是一場至今已延續4年的戰役,那麼,一手緊縮房地產貸款、一手卻大放資金的央行,正在打的,反倒像是一場注定失敗的迷糊仗。

 

2020年,是這場荒謬迷糊仗的起點。

 

打炒房1300天 不動產貸款仍火熱 7次信用管制vs.貨幣供給暴走 ——2020年以來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與M2變化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4年來一路惡化 

 

這一年的12月7日,央行推出首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當時,央行在新聞資料中凸顯的房市過熱警訊,是前一個月高達35.9%、距歷史高點僅差兩個百分點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升至近歷史高點,部分授信風險升高。」央行警告。

 

  •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購置住宅、房屋修繕與建築貸款占銀行總放款比率。

 

然而,當年的警訊,如今不但還是警訊,而且警報的音頻更加驚心。據楊金龍10月7日在立法院報告中所提出的資料,今年8月,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已持續升高到37.5%,與歷史高點相比,惡化到只剩0.4個百分點的差距。

 

事實上,即使是在2023年8月政府推出「新青安貸款」方案、刺激新一波買房貸款需求之前,2023年7月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也已飆高到37.4%,從這些數字來說,四年打炒房的戰果,確實像是一場徒勞。

 

回頭再看2020年,當年12月17日央行召開理監事會議,除了追認10天前宣布的首波打炒房措施,也如常討論貨幣政策。根據會議紀錄,席間一位理事發言提醒:「近月M2成長超逾上限,顯示國內資金相當寬鬆。」

 

理事口中的M2,又稱廣義貨幣,就是在市場流通的現金以及各類存款總額;而他說的「M2成長超逾上限」,則是提醒貨幣供給恐已過度……。這句提醒十分到位,當年年底,台灣的M2貨幣供給總額比一年前暴增超過9%,首度突破50兆元,較前一年底增加4.3兆元,相比當年GDP僅年增1兆元,金額多出高達3.3倍。

 

現在呢?根據央行統計到今年8月的最新資料,貨幣供給來到63.1兆元,又比4年前多了超過13兆元,期間台灣GDP則僅增加4.7兆元。就像章定煊說的,4年來對外展現打炒房堅定意志的央行,卻也讓滾滾錢潮流入市場,一路助燃炒房火力。

 

一份央行委託的研究報告 揭房價上漲主因是「資金」問題

 

M2年增率近年雖下降 但「增額」仍遠超經濟所需 ——歷年M2年增額/GDP年增額及M2年增率

 

研究揭房價漲是因錢太多  央行也按讚

 

2020年的故事還沒說完。當年7月,一份來自央行的委託研究計畫送進政大,名稱是「建構台灣房價風險值量化評估模型」,研究案的總經費接近60萬元;隔年6月,研究完成,央行官員們在審查報告後所給予的評價是:「內容詳實。」

 

但,也就是這份「內容詳實」的研究成果,讓台灣房價與貨幣供給之間的緊密關聯,再次獲得了科學實證。

 

為了完成央行交辦的「建構房價風險模型」任務,這份研究得先回答兩個問題:台灣過去是否曾有房市泡沫?如果有,造成泡沫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研究報告給出的答案不但是「有」,而且泡沫期超長。報告發現,若用「房價所得比」當成檢驗指標,把「房價遠遠超過民眾負荷能力」的現象稱為房市泡沫,那麼,自2002年到2020年的18年間,六都房價僅有2018年沒有泡沫,其他長達17年的時間,房價水準都脫離「基本面」,遠高於民眾的正常負擔能力。

 

至於第二個問題,這份研究把包含經濟景氣、人口、營造成本在內的32項影響房價變數逐一檢定,結論之一是:「貨幣供給(M2)、利率(購屋貸款)與匯率,都影響房價報酬波動。」當然,報告也證實失業率、國外資本流入、國外買股資金、股價表現等亦與房價有關,但總結來說,「影響到房價報酬的變數,比較偏向『資金面』因素。」報告寫到。

 

這個結論,在研究計畫主持人、政大財管系教授陳明吉的眼中有著合理解釋:「房價會高到脫離基本面,多半是受到投資需求帶動;要分析投資需求,通常就是看貨幣供給量……。而台灣的錢,真的太多了!」他說。

 

「基於這份研究,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就是拜長期的貨幣寬鬆所賜。」一位財金系學者攤開過去10年的數據表示,「每一年,台灣的M2增加金額,都遠遠超過GDP的增加金額。」

 

他所說的「遠遠超過」是多少?過去10年,台灣平均每年是用GDP增量的3.26倍,狂妄地加碼貨幣供給。一趟計算下來,2014到2023年間,貨幣供給總共增加了23兆元,同期間,台灣的GDP僅僅增加7兆元。

 

「大家都說美國聯準會喜歡印鈔,但其實美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量都與GDP增幅相當。比起來,台灣的央行更會撒錢。」不願具名的學者表示,去年底台灣M2總量是GDP的2.75倍,遠高於世界平均的1.39倍,「台灣比全世界每年幾乎多出一倍的M2貨幣供給!」繼續再看,2023年底瑞士的M2總量是GDP的1.25倍,韓國是1.75倍,跟台灣相近的,只有2.74倍的日本以及2.28倍的中國,「而這兩國,都曾出現房市泡沫崩潰危機。」

 

其實早在2008年,央行就曾提出研究,強調「M2占GDP比率」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數量是否合宜,「藉以評估金融泡沫的風險程度……,」這份16年前的央行報告並直接寫著:「長期以來,我國M2占GDP比率一直存在偏高現象。」

 

某學者表示,當年台灣的M2已是經濟規模的兩倍以上,若要壓抑資產泡沫繼續膨脹,「台灣每年M2年增率必須要低於經濟成長率……。不是等於、更不能高於經濟成長率!」但以近10年來看,台灣每年GDP平均成長4.4%,M2的平均年增率卻是高達5.5%。「在其他國家,這個年增率或許還可接受,但台灣的M2已經是經濟規模2.75倍,竟然持續用這樣的速度猛灌貨幣供給,簡直瘋狂!」

 

龜速升息難壓通膨 僅5個月低於2%警戒線 ——央行政策利率及各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通膨燒  台灣長期陷實質負利率窘境

 

在今年10月出版的《經濟學家看央行與貨幣政策》一書中,收錄了多位經濟學者對貨幣政策的討論對話,當被問到「台灣的房價為什麼撐得住」時,央行前副總裁陳南光的回答很篤定:「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幾十年來都相當充足,甚至可說是到了氾濫的程度。我覺得這是最大支撐點。」

 

流動性,是銀行取得資金的能力;流動性氾濫的直白解釋,就是資金氾濫。「長期低利率與氾濫的流動性,絕對是支撐高房價的主因之一。」陳南光在書中表示。

 

順著這句話,可以開始回顧央行打炒房迷糊仗的第二階段:調整政策利率的新階段。2022年3月,央行宣布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

 

彼時,央行已陸續祭出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但貨幣供給也已衝破55兆元,錢潮滾滾下,打炒房的重要指標「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則仍高達37.3%。然而對央行來說,不僅打炒房徒勞,同時還遇上另一個因為國內貨幣供給暴走、外加俄烏戰爭等國際因素催化的麻煩:快速攀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也就是通膨。

 

據2022年3月的央行理監事會議紀錄,在「貨幣政策考量因素」的說明中,央行直指啟動升息的關鍵就是「CPI年增率連續數月高於2%」。據資料,當時CPI年增率已連續8個月超過「2%警戒線」;若計算「實質利率」,把通膨率與台灣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相比,那麼,台灣更已連續14個月處於實質「負」利率狀態;存款孳息趕不上物價飛漲,錢,愈存愈薄。

 

事實上,央行這回的升息行動,是緊跟著前一天美國聯準會正式啟動的「暴力升息」;若看實質利率,當時美國人其實還比台灣人更慘,已經連續21個月身處實質負利率窘境。

 

改用「升準」打通膨 央行理事頻頻提醒「沒用」 ——央行理監事會議討論摘錄

 

用升準取代升息  如拿小水槍打仗

 

台美央行同時為了打擊通膨而升息奮戰,結果如何?據聯準會資料,美國實質利率在首度升息的7個月後、自2022年10月起由負轉正,且一路維持至今;而台灣,時至今年九月,已是連續第44個月的實質負利率。

 

問題出在哪裡?「因為央行提前繳械。喔……,不是繳械,是把打通膨的重炮,換成一把不痛不癢的小水槍。」一位金融業人士打趣說:「這把小水槍,就是存款準備率。」

 

2022年6月,央行宣布繼續升息,但這一回的升息幅度僅有半碼,外加另一招,就是調升存款準備率一碼;基本上,這組套路也成了此後央行的慣用組合拳。回頭看,自2022年3月到今年9月中旬,央行總共僅升息3.5碼,存款準備率的調升幅度則達4碼,尤其在最近兩次的理監事會議中,利率二連凍,存準率卻仍各升1碼。

 

「但是,調升存準率對打擊通膨或炒房的效果,其實不大。」金融業者解釋,「存款準備金」是依法不能貸放的資金,調高存款準備率,是把準備金的「及格水準」往上調,藉此壓縮銀行的放款能力、減少貨幣供給;「問題是,我們銀行的超額準備,早就遠遠超過法定流動準備啦!」

 

根據央行資料,今年8月底,銀行的流動準備高達12.7兆元,相比於「法定」準備金的4.7兆元,等於目前有將近8兆元的超額流動準備。

 

楊金龍在今年6月曾表示,存準率調升1碼,估計可以從銀行體系收縮一千兩百億元資金;對比8兆元的超額流動準備,調升存準率的吸金效果之低,連「杯水車薪」都不足以形容。其實在央行2022年6月決定調升存準率的那場理監事會議中,就有理事提出警告:「在『超額準備』部位偏高情況下,影響可能有限。」

 

到了當年9月,央行再度打出「升息半碼、升準一碼」的組合拳,理監事會議裡則有更多反對聲音,有人重複提醒「超額準備龐大,影響有限」,也有理事用更直白的口吻強調:「升準無法取代升息!」

 

在那場理監事會後,央行提出「本行妥善管理銀行體系流動性之說明」,這是衝著外界對「銀行體系流動性氾濫」的質疑做出解釋;其中寫到:「長年以來,本行主要透過發行本行『定存單』,沖銷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換句話說,相較於調高存準率,央行發行的「可轉讓定期存單」(NCD),才是央行管控貨幣供給的重炮。

 

要讓這門沖銷貨幣的主炮發揮更大火力、吸收更多銀行資金,就得仰賴央行發行更大量的定存單;但在一路打炒房、打通膨的過程中,央行定存單發行餘額竟不增反減,在2020年底,銀行持有央行定存單的總額還在7兆元以上,代表央行藉由定存單吸收了市場7兆元資金,但此後一路「大跌小漲」,到今年8月,只剩下5.9兆元。

 

央行宣稱緊縮貨幣 卻把吸金重炮的火力愈調愈小 ——央行定存單發行餘額

 

台灣人房貸占月薪46%  北市更逾7成

 

論打通膨,固然9月通膨率降至警戒線之下,來到1.82%,但前9月平均值仍達2.2%以上,央行自己對今年全年通膨率預測值也仍在超過警戒線的2.12%。論打炒房,今年第一季,內政部統計的全台「房貸負擔率」首度突破40%,第二季更達到46%,意味如果用20年期房貸計算,家戶平均每個月的房貸支出會吃掉當月所得的46%,而在台北市,這個比率更超過7成。

 

回到10月17日楊金龍在立法院的報告,對於打炒房的後續動作,他強調央行「不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麼,這場戰役的下一階段,央行會換上真正的重炮登場嗎?答案,或許藏在央行的2025年預算中。

 

1753.05億元,這是央行對「今年」的獲利預算數。

 

1753.20億元,這是央行對「明年」的獲利預算數。

 

2000.27億元,這是央行對「今年」的盈餘繳庫預算數。

 

2000.29億元,這是央行對「明年」的盈餘繳庫預算數。

 

「這就好笑了,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明年會一路降息,美國公債利率一定會比今年低上許多,但央行卻有把握賺到跟今年一樣多的錢?」某位金融業者如此評論。

 

中研院在前年8月曾發布「臺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其中解釋了央行獲利公式:「國外利率」乘以「外匯存底」,減去「定存單利率」乘以「定存單發行量」。在這個公式底下,要賺錢,央行自然會偏好國外利率與本國定存單利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而如今正逢美國進入降息循環,「所以,央行明年還是不太會升息啦!」金融業者用帶點賭氣的口吻這麼說。

 

無論美債殖利率如何波動 央行獲利、繳庫金額幾乎不變 ——央行淨利、繳庫金額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變化

 

央行優異的賺錢能力  暗藏副作用

 

話說回來,其實無論美債殖利率如何波動,央行每年的繳庫金額幾乎一路穩定。以2013到2023年的美債各年度平均殖利率來看,最低是2020年的0.89%,當年,央行繳庫1801億元;美債殖利率最高出現在2023年的3.96%,這一年,央行繳庫1807億元。有趣的是,即使國外利率大幅波動,外匯存底這10年來也多了近4成,而央行每年賺到的錢幾乎一樣,但政府、立法院卻也從未質疑。

 

繼續再看央行獲利公式,能賺錢的另一重點,是外匯存底要夠多、同時定存單發行量又不能太多。而套用央行自己的說法,「央行於外匯市場買匯,將使外匯存底增加。」也就是,在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出新台幣,就是台灣外匯存底一路衝高的主因。

 

外匯存底拉高的直接效果,一是阻升台幣,這也讓台灣連年遭美國財政部列入「干預匯率國家」的觀察名單。但另一個要命的副作用,就是在市場上釋出大量新台幣,成了陳南光口中「流動性氾濫」的重要幫凶。

 

副作用凶猛之下,前面提到目前「M2占GDP比率」堪與台灣相比的日本與中國,近10年來的干預匯率手筆均見收斂,以外匯存底規模來看,日本從2021年高點的1.4兆美元,降至目前的1.2兆美元;中國則從2014年5月的近4兆美元高峰,降至目前的3.3兆美元左右。

 

此外,「多數國家都會把外匯干預的資料公開,受全民與國際監督。」某經濟學者打開國際貨幣基金(IMF)官網上的一張表格,羅列43個「至少每季公布外匯干預資訊」的國家。

 

相對之下,台灣的外匯存底則是不斷改寫歷史新高,8月底衝上5790億美元;至於資訊揭露,台灣央行是每半年到立法院報告一次,且未明確說明干預匯率、沖銷游資等金額。

 

施俊吉喊對央行多點信任  學者也緩頰

 

「其實房市大鱷與建商老闆大多知道,台灣每年上千億元的經常帳出超,扣除資本帳的部分,只要想回來台灣,很可能就會被央行用印鈔票的方式變成外匯存底,」一位熟悉地產生態的金融業者悲觀表示:「不打破這個信仰,打房很難成功……。房價持續膨脹的趨勢,恐怕直到泡沫破滅才能畫下句點。」

 

針對外界對央行恐因盈餘繳庫而影響雙率的質疑,央行曾多次表示:「本行不需要、更不會採取低利率及低匯率來達到盈餘繳庫。」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吉則強調:「美國聯準會也有類似制度。」他解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曾對外說明,為了完成貨幣政策,聯準會必須持有大量債券,也因此產生孳息收入,而其中多數收入均上繳財政部,「既然有收入,當然就要編列預算。」施俊吉呼籲:「外界對央行應該要有更多信任!」

 

另外也有學者為央行緩頰,認為台灣貨幣供給浮濫的真正源頭,在於長期大量的經常帳出超,「這已是『行政院』層級的問題。」事實上,央行在○八年的研究中也提及,「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擴增」是M2占GDP比率明顯攀升的重要原因;「所以政府必須換掉只拚出口的腦袋,思考如何刺激進口需求,降低順差,才能控制資金浮濫的源頭。」學者表示。

 

循此脈絡,原來,這段已延續四年的打炒房迷糊仗,也只是台灣長期以來經濟失衡、貨幣政策扭曲的一段剪影。

延伸閱讀
出道作成遺作!《我和我的冠軍女兒》19歲童星罹罕病過世…肌肉疼痛、吞嚥困難,「皮肌炎」死亡率多高?
出道作成遺作!《我和我的冠軍女兒》19歲童星罹罕病過世…肌肉疼痛、吞嚥困難,「皮肌炎」死亡率多高?

2024-02-18

陳俊翰離世、王志安道歉捐100萬日圓...罕病基金會「貼退款單」2原因拒收!拿回錢他說會這樣用
陳俊翰離世、王志安道歉捐100萬日圓...罕病基金會「貼退款單」2原因拒收!拿回錢他說會這樣用

2024-02-17

00878、00713、0056...怎麼買賺更多?3年績效比定期定額還多17%!一表揭差異:高息ETF最佳買點
00878、00713、0056...怎麼買賺更多?3年績效比定期定額還多17%!一表揭差異:高息ETF最佳買點

2025-03-11

00878、00919...該出清?當年股災滿手0050,整整3年才漲回來!過來人經驗談:就算套牢,寧選高息ETF的理由
00878、00919...該出清?當年股災滿手0050,整整3年才漲回來!過來人經驗談:就算套牢,寧選高息ETF的理由

2025-04-08

160萬股民看這裡!只買1檔00878,能不能財富自由?配息9%有撐,退休月領5萬、10萬「贏家攻略」
160萬股民看這裡!只買1檔00878,能不能財富自由?配息9%有撐,退休月領5萬、10萬「贏家攻略」

2025-03-27